共23题,约1760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试卷
语文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它以高贵的形式,华彩的节奏,典雅的词汇,隽永的意境,造出了充满魅力的诗意世界。音乐、色彩和非凡想象力的综合,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寄情于田园,流连于山水,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在露水的晶莹中颤动的花枝,在深深庭院中无望的等待……这一切,经过无数代诗人编织而成的永久的心灵声音,是这个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民族的骄傲。
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灾难,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一切产生怀疑。当时的普遍想法是,苟能救亡图存而宁肯抛却一切。中国诗界更是如此。打破山林宁静,装进工业时代的喧嚣,由经典的节律和音韵造出的完美受到轻蔑。五四时代,人们要做的事,就是竭力把他们新发现的白话诗,做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圆润剔透的古典诗。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就是“要把诗做得不像诗”。这里有一种“破坏”,也有一种从头做起的创造。
新诗的最初实践者,他们为寻求诗与人们的现时生活状态的契合而创作,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个人以外的社会群体。新诗的纪元几乎就是从书写个人以外的社会生活开始的。郭沫若《女神》集中,那些凤凰再生美妙歌唱,那些要把日月吞下去的天狗狂呼,诗人有时用“我们”,有时用“我”,代表的都是时代和时代的人们。一个从封建时代中解放出来的“我”,在为一个解放的时代而召唤和欢呼。闻一多说《女神》:“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新诗在它的草创期也留下了许多弊端。人们面对新诗普遍忽视诗性的现象,一直有一种“眷念的失落”的情绪。几乎在新诗草创同时,一些诗人便感到新诗艺术表现方面存在匮缺,开始了关于诗的艺术的思考与呼唤。
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几乎可以说是专为艺术的探究而诞生的一个群体。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从游戏规则的角度称,“我们尽可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这种论点从表面上看,是从当年目标“后退”了——因为它重新肯定了曾被认为是“束缚思想”而要予以破除的格律——但闻一多提出的“带着镣铐跳舞”的思想显然是重要的。它昭告人们:诗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种,是不可随意写的。他在这里提出了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关于声音、色彩以及从音节到段落的立体的和综合的审美构想。不仅为此立论,而且亲自实践。
新诗是二十世纪的产儿,它从无到有,一路实验着走到今天,已是一种与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不可剥离的存在。历史往前走,正如江河不可回流。历史又不可割断,这也如江河不会断流。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诗界重新提出对待中国诗歌传统的问题,借以为新诗在它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意在建设的思路,也许不会被简单地理解为“后退”或“保守”吧?在文化领域,在文学和诗歌中,有些东西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被改变和淘汰,有更多的东西则是长久的,甚至永恒的。一千年过去了,那悬挂在长安城头和峨眉山巅的李白的月亮,依旧那样皎洁明丽。
(摘编自谢冕《论中国新诗》)
材料二:
中国新诗如果重视诗学研究,首先应发掘古典诗学中的精髓。在这方面我感觉可以在几方面学习。一是古典诗内在结构的严紧。古典诗在启承转阖方面有很深研究,“启”要惊人,“承”要承上而不平凡,“转”要别开天地,“阖”要能使全诗运转而有归宿。二是“对仗”的艺术。对仗是对想象力的一次挑战。拉大时空,加强诗的力度和深度,丰富诗的内涵。它不是枷锁,是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白话诗的写作来冲破原有束缚,体现从头开始的创造性,也留下了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
B. 新诗不同于古典诗,新诗更关注社会群体,强调社会责任感,而古典诗主要寄情山水田园,表现的是诗人自己,更具个人主观色彩。
C. 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主张诗歌不能废除格律,提出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并积极实践。
D. 对仗是对想象力的挑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写出了人间灾难震动自然,抒发诗人强烈的悲痛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古典诗歌凝聚了诗人的生活感悟与生命情怀,是中华古老文明的骄傲。
B. 郭沫若《女神》诗集中,《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里发出呼唤的“我”这一抒情形象,代表的是时代的人们。
C. 闻一多《红烛》诗使用重复句,注重押韵、格律,“红烛”意象源于古诗词,表达回归传统的情感与主题。
D. 古典诗注重炼字,比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的“落”“成”二字,极具表现力,很难用别的字代替。
3. 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提到的“对仗”艺术的一项是( )
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新诗的历史实践与探索对当下新诗发展的启示。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中国新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十九世纪后期,面对救亡图存的需要,新诗以白话文创作反映社会群体生活,探索与继承传统的融合。闻一多强调诗的格律,探索“音乐的美”等综合审美。材料二则强调从古典诗学中汲取营养,如诗的结构、对仗艺术和炼字技术,建议在继承古诗艺术精髓的同时创新,以丰富新诗的表现力和内涵。两者均指出新诗需结合传统与创新以持续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而古典诗主要寄情山水田园,表现的是诗人自己,更具个人主观色彩”错误,古典诗并不仅仅表现诗人自己,许多古典诗也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寄情山水田园只是其表现方式之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表达回归传统的情感与主题”错误,闻一多的《红烛》虽然使用了传统元素和手法,但并非简单回归传统,它是在探索现代诗歌的格律美,与新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恐怖的夜
叶圣陶
浓厚的乌云一块块地堆着,只有稀薄的地方漏些滞黯的光。颤动而疾驰的电光像马鞭似地抽过,也仿佛有紧张而有力的声音,一切景物都放出光明和活动来。但这不过是一闪的鞭子过了,他们又归于黑暗和沉寂。
滞黯的光慢慢给乌云补没,天上没一丝儿缝,大气沉重了。
我站在家门前,汗珠不绝渗出,单衫和皮肤粘着,期待的心异常烦躁,“弟弟的船此刻在那里了?……今天不来么?没有来得及搭火车么?……这个不见得罢?”
偶然有一个提着灯笼的行人,他的脚步声,衣裳窸窣声,灯笼动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