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2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历来被视作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初声。“君子”人格的极成,不仅仅是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修己以敬”),而且必须贯达在“安人”与“安百姓”的政治实践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表达了对“修己以安百姓”的审慎态度。对此,孔子回答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时的一段话——“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可为佐证。“仁”与“圣”的分际,表明孔子心驰神往尧舜时代的理想政治的原因,与其说是执政者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自我牺牲精神或超凡入圣的道德品格,不如说是他们能够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施政原则。
  孟子的内圣外王建立在性善论与民本论的基础之上。表面上看,由“不忍人之心”向“不忍人之政”的扩充,即“内圣”极成“外王”的过程。但是,深究起来却并非如此简单。在回答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时,孟子对“保民而王”有详尽的论述。他认为,若想达成“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的外王效果,需要在实施各项政策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并将此心贯注在“制民之产”的经济制度、“薄赋养民”的福利措施、“由养而教”的政治原则之中。孟子的理想世界包括内外两面——内而根于仁心,外而发为仁政。不可否认,“道德”在孟子思想中有着超乎“利”“力”的优先地位,但若因此认为孟子的政治领域即道德领域的延伸,却是曲解了孟子,因为他在肯定“道德”的同时,仍然坚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孟子并没有否认“先王之法”和圣人的“规矩准绳”,他强调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再“继之以不忍人之心”。
  与孔子相较而言,孟子标举的“内圣”似乎更加容易达致。在其与齐宣王的对答中,宣王多次强调“寡人有疾”,表示由于自身缺陷难以施行仁政的主张。孟子并没有对“好货”“好色”“好勇”之“疾”予以严斥,而是强调要“与民同之”。可见,孟子强调的是政治主体必须发动内在的“不忍人之心”这种驱策力,在具体的为政过程中关注社会大众的福祉,尽力谋求“外王”的实现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忍人之心”并不等于内圣道德的完满体现,它是“内圣”与“外王”两个相互涵摄范畴的共同基点。
  (摘编自黄建跃《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中国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
  “天人合一”无非是要求人如何做人,达到超凡入圣。儒佛都讲超凡入圣,道教到宋明以后也讲超凡入圣,儒、释、道都讲超凡入圣,所以圣人是中国人格境界最高的人。由于中国哲学认为圣人是最高人格,是最有道德、最有学问的人,从传统哲学看,这种人最适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追求,不止于“君子”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将道德贯达在政治实践之中。
  B.孟子认为要达成“外王”的效果,需要在施政过程中扩充自己的“不忍人之心”,但孟子并不因此否认“法”的作用。
  C.传统哲学认为拥有最高人格的圣人是做统治者的最合适人选,儒释道三家因此将超凡入圣作为做人的最高追求。
  D.汤一介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无内圣而外王的实例,往往是统治者在取得统治地位后美化自己,把自己认作了圣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对于孔子,孟子的“内圣”标准较低,比如他对齐宣王自身缺陷就比较包容。
  B.中国哲学的短处也表现在非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C.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圣之学,不可能开辟出能适应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外王之道。
  D.材料一侧重于讨论内圣与外王的联系,而材料二认为应将内圣与外王分开讨论。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泛道德主义”倾向的一项是(   )(3分)
  A.谚语:“先做人后做事,事无不成;先修身再律己,人无不胜。”
  B.黄宗羲:“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C.康熙:“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
  D.朱元璋:“朕于廉能之官,虽或有过,常加宥免。”
  4.材料二整理自汤一介教授在某次讲座上的发言稿,请简要分析其作为发言稿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5.两则材料一“立”一“驳”,因而各自呈现出鲜明的论证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关(节选)  鲁迅
  ①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般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②“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