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34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构成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遗憾的是,他们鲜有留下姓名的。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个标记,流传不广,不像文人的诗篇那样千古传唱。今天,当这些工匠的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
②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显现了类别的特点;而在相同的技艺表现上,其工艺水平则区别了大匠与凡工。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在不同类别的手艺中,有着各自的技术基础和终极目标,但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则是工匠们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是对工和艺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
③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磨练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它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艺的传承就在一个保留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传?传给谁?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进行甄选。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以避免始初阶段的失败,还要以能够不断、不绝为依归,应该说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师傅会总结出特定的方法或口诀,会设计出特别的窍门和要领,这一切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传承过程中的守望与相依,需要工匠精神奠立思想的基础。为了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成就与精神的传续。
④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尽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艰苦的工作环境,超强的体力透支,经年的时间付出,磨练了他们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一种手艺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类别。显然,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⑤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以及影响力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他们在不同行业内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特质,其普世价值在于应用和举一反三。尽管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手艺和行当被自然淘汰,因为失去了基本的应用,可是,像服饰和工艺等依然在实用和审美的领域内表现出了存在的价值。而有些行业的工艺经过产业化的激发,表现出传承中的延续,延续中的创造,焕发了青春。其中有些依据工匠的技艺而创立的品牌,则成为由精神和手艺所构建的行业的标志,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市场的追捧。其中产业化的发展更将这种具有传奇性质的品牌故事,变成了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持续的影响力,它能够激励创造精神,督导恪守品质与品格,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的水平和质量方面发展。工匠精神是提升国民素质与品质生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精神支柱,因此,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厚爱。
⑥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其历久性是巨大的考验,因为它们很容易失传,有许多仅三两代而已。至于物质文化中许多杰出的成果,有的也在历史的发展中戛然而止。尤其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进程中。工匠不存,精神焉附。工匠精神不能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之中,需要唤醒记忆中的工匠精神而传承。
(摘编自陈履生《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精神追求工与艺的完美结合,这种追求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具体的设计及工艺的制作等方面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
B.技艺的传承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也是成就与精神的传续,它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需要在血亲中甄选合适的传承人。
C.农耕时代,手艺是工匠维持生活的依靠,每个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手艺,而手艺的磨炼离不开时间和精神的倾注。
D.现代产业化给传统手艺和行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中一些行业的活力,它们在传承中延续并创造,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因他们的诗句流芳千古,而创造了经典工艺作品的工匠却大多名声不显,由此可以断定在日常生活中,诗歌比技艺的地位更重要。
B.技艺表现有类别之分,也有高下之别。胸怀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不懈追求,大匠在技艺表现上并不因循守旧,其作品表现出超乎凡工的工艺水平。
C.在当代,工匠精神更具普世价值,推动了制造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我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向传统工匠学习。
D.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它的存在价值被不断发展的现代工艺所取代,许多杰出成果也消失在历史的发展中。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中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记载,樊迟因向孔子请教“学稼”“学圃”而被孔子评价为“小人”。
B.古人视匠作之技为“奇技淫巧”,《礼记》有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C.韩非子将商工列为“五蠹”之一,认为“其商工之民……邦之蠹也”。
D.唐朝将公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唐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4.简要阐述本文的论证结构。(4分)
5.“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那么,当下的制造业可以从作为“文化遗产”的工匠精神中获得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
艾伟
窗子很高,几乎直接抵在厂房屋檐下。窗外的天空飞过一群麻雀,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天空寂静,鸟声惊心。这儿地处城郊,四周都是农田。窗子太高,厂子里的人没法看到农田和庄稼,只能看得见天空。麻雀成群结队出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