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450字。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家国意识。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象征,家国情怀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为家国认同的建构铺垫了道路,帮助历代统治者、思想家塑造治国平家的形象,因此“治世”一直是历代思想家绕不开的话题。在几千年的历史征程中,各家学说虽然观点有异,但殊途同归,都倾向于实现一个国泰民安、生活自由的太平盛世。
先秦儒家思想以实现“平天下”为最终目标,以积极进取、修身立德为治世之道,将“仁”作为思想核心及价值源头;而先秦道家思想旨在明心见性,以实现自身的自由为目标,以自然无为、回归自由作为治世之道,因此,前者被定义为“入世”,后者被定义为“出世”。孔孟更注重实际,而老庄更为超然。石门司门人称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入世是在对自身使命的理解之下产生的行为,故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说法,孔子所说的“义”是当时知识分子所宣扬及推崇的“道”的使命和责任。
道家倡导人的精神自由。绝对自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一般人都达不到,而精神自由却是普通人能够实现的。不同于政治学术语中的思想自由,道家的精神自由主要是指心灵上的自由,希望人们可以用内心的精神力量来克服凡世带给自身的诸多苦楚。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天方夜谭,实则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庄子认为,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征战背后实则是一些人为了功名而不择手段,这些人控制了资源,而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抗争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招来祸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来实现超越世俗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古往今来,很多学术研究把儒家思想简单地看作是入世哲学,把道家思想看作出世哲学,前者的最终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性十分显著,但实际上,儒家“修齐、治平”和“成仁”的理想包含了两个不可分割的内涵。一方面,修身即是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仁,人心也”,两人都把“仁义”注入人们心中,因此追求价值的方向是努力向内的,具有层层向内的内在超越性;另一方面,尽管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属于外在,但是它以把圣人的精神状态推广到众人为目的,从家庭走向社会,出发点也是由内开始的。
孔子心中的入世精神,是源于他认为要想让“仁”得以实现,只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中才能实现“仁”,实现治世之道。因此,可以说儒家治世思想中的基础是“修齐、治平”的修身精神。修身是对仁人的内在要求,由此便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主体。然而当社会条件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抱负时,就“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虽然从表面上看,“邦无道”时孔子做出了出世的选择,但实际上这种出世是在“隐”的状态中反省自身,从而对自身力量加以认知,积攒力量以“易无道为有道”,修身仍然是其深层结构,最终目的则指向“不复计有道、无道,正是有维世之意,易无道为有道也”,积蓄力量以期实现“治国平天下”。其次,无论出世还是入世,出发点都是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先秦儒家的治世之道是“修齐、治平”,“治国平天下”是思想的根本,在自身都无法保全的战乱年代,很多人受到当时社会时局的限制,但是孔子却能够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加以察觉,思考他所希望的治世之道。
先秦道家的治世思想的深层结构首先同样是修身精神。老子认为治世之道的根本是修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从老子的角度看,他认为可以托付国家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国如爱己的人,也就是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般爱护国家。凡是可以建功的人,必是要做到以人为根本,修生养性。处世之道建立在治身之本的基础上,对修身进行领悟,才能够将治世之道实现。
儒道互补的思想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完整的价值观,让我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进退自如、能屈能伸,在他们的心理以及行动上都能掌握好分寸。从古至今,中国人基本都用儒道两家文化作为处世之道,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中国人大都习惯于用儒家思想来处理,当遇到现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则会转而选择用道家哲学来面对。儒道两家这种互补的形态造就了中国文化生动、完善并且丰富多彩的形式。
(尚子惟《“入世”与“出世”:先秦儒道治世之道研究》)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情怀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出世和入世的出发点。
B.道家的“无为”的思想下,认为个体在追求精神自由时,应该淡化对社会道德责任的关注,以追求内心的自由。
C.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思想体现了对家国情怀的重视;而道家的追求则在于通过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克服凡世带来的苦楚。
D.儒道思想的互补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使得中国人在面对不同处境时,能够从容应对,灵活选择合适的思想体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思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理念,强调了个体在实现国家治理中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B.儒家认为真正投入到社会中才能实现“仁”,实现治世之道,因为儒家治世思想中的最根本是“修齐、治平”的修身精神。
C.在治世之道的思想构建中,儒道两家所倡导的理念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互补性让知识分子可以进退自如。
D.老子认为可以托付国家的人应当“爱国如爱己”,具备这种高度自律的个人修养,才能肩负起治国安邦的责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B.“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4.请分析本文论述“出世”与“入世”这两种思想所使用的论证方法。(4分)
5.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和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请根据材料分析“出世”和“入世”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朱光潜先生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土地
余华
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看着日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
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小县城。我在一条弄堂的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县城弄堂的末尾事实上就是农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那块有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