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53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东北联盟(ZDB)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②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①“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②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③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代儒家的人长期传承了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可解释为“叙述”“论述”等含义。
C.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的内涵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相同的。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不得做出任何的更改。
B.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首先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为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他们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C.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材料二第⑤段,作者引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5. 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如何评价?请结合三个材料分别谈谈。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孔子“述而不作”的教育理念,强调其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平衡。材料二深入分析了“述”与“孝”的关系,指出孔子及其他哲学家如何将哲学活动与“孝”相结合。材料三则批判性地讨论了“述而不作”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指出其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整体来看,三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既有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的反思。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孝’的内涵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第②段首句只是说“‘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末句也不能证明两者内涵“相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娘
契诃夫
已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满月照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摆好桌子,放上冷盘,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爽,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一片蛙声的鼓噪。洋溢着五月的气息,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在这儿,而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她,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从十六岁起,她就一心盼望着出嫁,现在终于成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内心却没有欢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