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10字。
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翠眉亭
苏 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
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C.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
2.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②,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②灞桥,在长安,位于灞河水道之上;曲江,唐代著名皇家园林,有曲江池。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南郑远望南山,心生感慨,又写秋风吹起,号角声声,营造悲壮氛围。
B.“悲歌击筑”暗用荆轲悲歌与高渐离击筑典故,表达作者送别时的慷慨悲情。
C.整首词的情感有变化,由“哀”到“兴悠哉”,“兴”字也暗合高兴亭的亭名。
D.“多情”两句运用拟人,写南山月最是多情,特地冲出云幕将月光洒照人间。
4.请赏析词的最后“灞桥”三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采莲曲
萧纲①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