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02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李瑞,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邹赞,新疆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瑞:众所周知,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是从西方舶来的一个概念,但因其注重“在场体验”、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备受文坛瞩目。您认为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是什么?
邹赞:非虚构写作是针对虚构写作而言的称谓,其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创作内容的真实性,文本呈现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依据,很多非虚构写作的素材直接来源于社会热点新闻。二是运用文学表达手法,这是区分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消息、事件说明的重要标准,既然是“写作”,那就必然涉及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需要对内容真实的题材进行文学化加工,为之注入审美元素。例如,对“9•11”事件的消息报道可能只是一则新闻,但如果从文学创作角度对“9•11”事件进行深描,那就接近非虚构写作了。三是凸显创作主体的“在场”。非虚构写作格外强调叙述者的亲历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民族志意义上的参与,叙述者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还注重表现叙述者的情感融入,即要对文本中的人物及事件表达鲜明的情感倾向。近几年兴起的“返乡书写”或可作为例证,如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以“农村儿媳”的自叙视角,记录生活在“丰三村”“风形村”“隘口村”婆家和娘家几代人的命运故事,在微观叙事中融入对乡土社会变迁的反思,引发全国范围关于乡村问题及其未来图景的大讨论。四是边缘关注与人文情怀。非虚构写作强调对社会边缘群落的关切,让那些在主流叙述中处于无言无声状态的群体得以显影,比如丁燕的“工厂三部曲”,就是对工厂男孩、工厂女孩及其爱情故事的在场书写,让读者走近这些在宏大叙事中难觅踪迹的特定群体,展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多样化与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
李瑞:相比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相当晚近,它是在西方非虚构写作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么?
邹赞:我认为首先要区分“非虚构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前者是文类/文体学意义上的命名,与虚构文学相对应,这种命名相当宽泛,其内部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具体类型,在当下语境中还涉及一些难以用传统文类界定的文本,或可称之为“跨文类写作”;后者凸显一种书写行为,侧重写作的过程与实践。
李瑞:最近几年,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给传统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带来巨大冲击,引发学界广泛讨论。ChatGPT横空出世,其强大的文本生成功能对既有写作模式乃至学术伦理造成了严峻挑战,您认为它会取代作家创作吗?它会给非虚构写作带来严峻挑战吗?
邹赞:诚然,ChatGPT相对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而言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虚构写作格外强调叙述者的亲历体验,这种体验既是民族志意义上的参与,也要求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人物及事件表达鲜明的情感倾向,注重展现叙述者的情感融入。
B. 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文类或文体学范畴的界定,其内部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具体类型;后者又称“跨文类写作”,着重强调书写这一行为本身,聚焦于写作的过程与实践。
C. 创作者充分发挥其知识分子角色,以“向下”和“倾听”的姿态,针对特定群体或者特定社会生活展开辩证分析,体现了非虚构写作中蕴含的反思与批判意味。
D. “人文学的想象力”是指将个体的经验与困境放置到社会结构中加以整体观照,从而认识到个体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依据,运用文学的表达手法,为文本注入审美元素,是区分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消息、事件说明的重要标准。
B. 非虚构写作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在场”意识,往往依赖大量的采访、观察和调研,这些元素较难通过人工智能发布程序指令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CHATGPT对非虚构写作造成的冲击没有虚构写作严峻。
C. 材料一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为了强调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功能之一是提供反映社会现实变迁的微观镜像。
D. 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展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多样化与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探寻特殊群体走出困境的可能。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
A. 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B. 新华社香港1997年报道的社会热点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
C. 诞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 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4. 访谈的提问都是非常有技巧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5.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一,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深入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特征和社会功能。李瑞与邹赞的对话揭示了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文学表达、在场体验及人文关怀。同时,材料探讨了非虚构写作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通过与梁鸿《中国在梁庄》的结合分析,文章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在反映社会现实与激发人文学想象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