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5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作为欣赏把玩对象的书法绘画作品,最精致的摹本也赶不上最朴拙的真迹,后者所具有的自然灵气是精工巧匠和先进技术无法复制的,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灵气的存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它的知音每一次欣赏都能获得新的乐趣。
  ②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③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④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同时,又是强烈的具有很大能量的心理之流。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⑤“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很少有空缺感觉的人,很少被空缺所困扰的人,只适宜于做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工作,难以做出新颖独创的成果。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⑥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⑦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指出画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论证效果。
  5. 创作主体怎样才能使“有意义的空白”激发出高质量的创造性思维?请从材料出发概括出4个要点,每点不超过20字。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艺术创作中“有意义的空白”,强调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引入并解析“有意义的空白”这一心理状态,指出其在艺术、科学等领域激发创新的潜力。文章利用丰富的例子和理论阐述,揭示了创作者如何感知、突破及利用这一空白,以实现思想的独特性和作品的卓越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军医的梦
  杨晓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采访手记。
  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
  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