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823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南太湖”联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居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形象地写出各种文化的汇聚以及信息技术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的快捷以及作用。
B. 信息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多样,速度快,容量大,但内容芜杂。
C. 精英阶层之所以更晚接受新事物,是因为对社会变化的不敏感。
D. “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很多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 几乎每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C. 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D.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有着文化欣赏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
B. 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 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D. 罗斯扎克、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4. 文章以“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为题,请问“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个使命由谁来完成?他们应该怎样去实现?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信息时代对文化的影响,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便捷和多样性,同时指出了其带来的挑战。文章批评了因新技术而导致的文化浅薄现象,并强调了加厚文化土层的重要性,通过梳理历史上的技术变革与文化焦虑,提出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应具备包容和积极的态度,推动“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这篇文章以理性的视角呼吁重视文化的深度和质量。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对社会变化的不敏感”错误。文中有“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可知,文中只是指明了精英阶层接受新事物较晚的现象,但没有将其归因于精英阶层对社会的不敏感,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蚕记(有删改)
苏沧桑
(1)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