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900字。
2024-2025学年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个过去的诗人在百年后,甚至千年后,又重新被人认识,又能发生作用,在文学史上是数见不鲜的事。按照情形的不同,有的由于“同”,有的由于“异”:前者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在过去某某诗人的身上发现相同点,引起了共鸣;后者是一个时代正缺乏某某诗人的精神,需要他来补充。这“同”与“异”的两个因素,我们不愿意估计它们价值的高下,但如果我们给它们下一个比喻,那应由于“同”者,有若寻友,由于“异”者,有若求师。
现在我们虚心和杜甫接近,因为无论由于同,或是由于异,我们两方面都需要他。在“同”的方面,我们早已片断地认识杜甫了:当国内频年苦于军阀内战、非战思想最普遍时,《兵车行》一类的诗成为学校中流行的读物;在社会主义思想传到中国的初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则一再被人引用,引用者甚至有的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出处。可是抗战以来,无人不直接或间接地尝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这时再打开杜诗来读,因为亲身的体验,自然更能深一层地认识。杜诗里的字字都是真实:写征役之苦,“三吏”“三别”是最被人称道的;写赋敛之繁,《枯棕》《客从》诸诗最为沉痛;“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是流亡者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谁读到这里不感到杜甫的博大呢;由于贫富悬殊而产生的不平在“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这两句里写得多么有力;“丧乱死多门”,是一个缺乏组织力的民族在战时所遭逢的必然的命运。这还不够,命运还使杜甫曾陷入贼中,因此而产生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诸诗,这正是沦陷区里人民的血泪,同时他又替我们想象出,一旦胜利了,那些被敌人摧残过的人民必定快乐得“家家卖钗钏,只待献春醪”。
我们读这些名诗与名句,觉得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同时我们也惊心地看到,中国的文化在这一千多年内实在陷入一种停滞的状态,这中间尽管有过两宋的理学、清初的汉学、晚明的所谓性灵文学,而这些与一般的人民是不相干的,一遇变乱,人民所蒙受的痛苦与杜甫的时代并没有多少不同。由于这些“同”,我们需要杜甫,有如需要一个朋友替我们陈述痛苦一般。但是如果我们不止于此,再往下想一想,为什么与杜甫同时而又与杜甫同享盛名的李白与王维就不能这样替我们说话,他们不是同样经过天宝之乱吗?这样一问,杜甫就不只限于是我们的朋友了,他对于我们已经取得了师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更需要他。
(摘编自冯至《杜甫和我们的时代》)
材料二:
杜诗就更不用说了。早如人们所指出,李白是“放浪纵恣,摆去拘束”,而杜甫则“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元稹),“独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拟议”(敖器之),“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后山诗话》),“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位诗人能够在千百年后重新被人认识,有“同”或“异”的原因,而杜甫身上既有与时代精神的相同点,也有时代所缺乏的精神。
B. 杜甫经历了各种苦难,他的诗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李白和王维没有经历太多苦难,他们的诗歌不能反映现实。
C. 杜甫诗歌在句式、格律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其诗歌的规范和楷模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学杜诗成为人们提升诗歌水平的重要途径。
D. 七律形式是人们最喜爱、最常运用的诗体,虽然它规范严整,但却并不影响诗歌词句的创作与风格的发展变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杜甫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既写征役之苦、赋敛之繁,还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不满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B. 与两宋理学、晚明性灵文学、清初汉学等相比,杜甫的诗歌与一般人民的联系更为紧密。
C. 胡应麟《诗薮》指出了杜甫诗歌开创了新的句法,后世在创作诗歌时大多模仿杜诗。
D. 杜诗风格较为单一,以沉郁顿挫为主,在情感表达方面不如其他诗人那样丰富多变。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4. 两则材料在谈杜甫诗歌的价值与意义时使用了什么相同的论证方法?试举出一种并分析。
5. 杜甫《登高》一诗受到历代名家的赞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登高》的艺术特色。
【解析】
【分析】材料一主要讲述杜甫的诗歌在现代依旧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原因在于其诗歌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民的痛苦与希冀,他的作品在精神上可以作为朋友和老师的存在。材料二探讨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贡献,尤其是他在七律形式上的应用,使其成为诗歌规范的楷模,影响了后世诗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白和王维没有经历太多苦难,他们的诗歌不能反映现实”错误。由原文“李白与王维就不能这样替我们说话,他们不是同样经过天宝之乱吗?”“他对于我们已经取得了师的地位”可知,材料并没有说李白和王维没有经历苦难,而是说明他们与杜甫之所以在表达时代痛苦上不同,主要是因为杜甫特有的“师”的地位和特质。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