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50字。
2023级高二上学期语文1121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之中,企图用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材料二:
普里皮亚季不同于我到过的任何地方。表面上看,这个小城舒适宜人,我们人类为舒适生活创造的各种便利,这里应有尽有。它是为近5万人精心设计的完美家园,然而今天的普里皮亚季渺无人烟。房屋外墙摇摇欲坠,窗户玻璃破碎,房梁倾斜坍塌。这里的一切,从无人观看的告示板,到科学教室里丢弃的计算尺,再到咖啡馆里残破的钢琴,都凸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可持续生存,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 在农业生产中,产品 质量和数量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农民的作用只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C.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抛弃以前的文明、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过程。
D. 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放出的辐射物质在自然条件下最终会反噬人类自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生态哲学”概念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章既具有哲学的思辨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B. 工业文明中人的位置很重要,可以通过改造自然来创造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而自然只能依赖人。
C. 材料一认为,西方生态学家们企图用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是错误的。
D. 材料二通过描写普里皮亚季房屋和配套设施的残破,渲染了小城渺无人烟的荒凉景象,体现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的一项是(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
B.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
C. 自然高远,无比神通。(《礼记》)
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4. 根据材料内容,完成表格。
5. 材料二作者曾说:“我们常说要拯救地球,但其实我们必须做的这些事是为了拯救我们自己。不管有没有我们,大自然都会回归。”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必须做的这些事”是什么。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方向。材料一梳理从农业文明的自然中心主义到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再到当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强调要突破过去思维的局限,实现价值的综合与提升。材料二通过切尔诺贝利的例子,警示人类不当行为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并呼吁行动以拯救自身而非地球。整体上,文章兼具哲学思辨性与现实针对性,强调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在抛弃以前的文明、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错误,原文为“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选项表述绝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①
【美】海明威
那匹该死的马倒在腿上的时候,他想大神经一定当真给压断了。腿的确一点儿也不痛。除了刚才转身时有些动作才使他觉得痛,那是因为断骨挤压着旁边的肌肉了。
他伸手拿过轻机枪,从弹仓里取出子弹夹,又从口袋里摸出备用弹夹,把枪筒一折,拆开,往枪管里瞄了瞄,重新把弹夹推进弹仓,直到听到“咔”的一声响,才转头看向山坡下。“也许半个小时,”他想,“现在,放松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