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830字。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6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6分)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人问:“人为什么要读书?”有个回答印象颇深:“读书不仅是宁静致远, 更是打破现实的禁 gù  ,走进另一个浩瀚辽阔的世界。”
  阅读,是纾解情绪、【A】精神,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办法。烦 zào    时翻开文学作品,随着字句流入心间,外界的喧嚣会渐行渐远【甲】困顿时从文学作品中求助,当你懂得越多,纠结和无助也会越来越少。 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 读书多了,人便不会在狭ài   和肤浅中【B】。人生多 qí    路,读书是归处。
  (1)(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3分)在【A】【B】两处分别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A】滋润      【B】沉没 B.【A】滋养     【B】沉沦
  C.【A】滋养      【B】沉没 D.【A】滋润     【B】沉沦
  (3)(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的标点应用分号。
  B.划线句“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加点字“打破”“情绪”“简单”,在文中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名词、副词。
  D.文段中的“宁静致远”是一个成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它来指导儿子修身养性。
  【答案】(1)锢  躁  隘  歧   (2)B    4.C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
  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烦躁,fán zào,烦闷急躁。
  狭隘,xiá ài,形容心胸、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
  歧路,qí lù,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道。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滋润:使水分多;使不干燥。滋养:养育,培养。根据后面的“精神”可知,应用:滋养。
  2.(7分)班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3分)为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寒假期间积极参加“缤纷的寒假”读书活动,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4分)下面是小语同学整理的两份关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表,说说你的发现。
  3.(9分)根据你的古诗文积累用原文填空。 
  诗文中有景。读谭嗣同的《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1)         ”,我们看到北方特有的壮阔与孤城的辽远;读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2)         ”我们看到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诗文中有情。李商隐的(3)《        》中“何当共剪西窗烛,(4)          ”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道出霎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诗文中有画。(5)      的《秋词(其一)》中“(6)         ,(7)         ”用豪迈的笔触挥洒下一幅明丽的秋日名画。
  诗文中有志。诸葛亮在《诚子书》中说“(8)         ,非宁静无以致远”,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其二)》中用“(9)       ,尚思为国戍轮台”来表明他不以衰老自弃,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第二部分(44分)
  4.(8分)社团要将《西游记》中的三个经典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并面向全校公演,下面的任务请 你一起参与完成。
  (1)(1分)剧名填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