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770字。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新诗的发展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即从旧诗的格律中探索新诗的创作方法;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闻一多等人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材料二: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经历了从“破旧”到“立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
B. 新月派诗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创作主张,这是对新诗艺术形式的有益探索。
C. 闻一多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格律诗,根据现代汉语特点,创立了新诗的格律。
D.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规范着新诗的形式。
2. 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将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
B. 《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
C.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
D. 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红烛》的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
3. 下列诗句中,最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 )
A.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B.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C.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也没有花枝低桠;/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树结琼花。
D. 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地球,我的母亲!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红烛》是否体现了诗的“建筑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深入探讨了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材料一分析了郭沫若的《女神》打破传统的意义,以及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中的角色,尤其是闻一多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和“三美”理论。材料二详解了《红烛》如何通过情感结构呈现出“建筑美”,并借用传统与现代间的桥梁进行艺术创新。整体而言,文章展示了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与演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错,文中并没有提到“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错,材料一中“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指的是新诗借鉴旧诗的格律,选项曲解了文意。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①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