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100字。

  2024年高一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命制单位:新高考试题研究中心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6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上的答案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上的答案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人物报道通常分为先进人物报道、英雄人物报道、杰出人物报道与平凡人物报道等。步入新时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体身份越发多元,来源更加广泛,向基层下沉得更加明显,快递小哥、一线医务人员、在校大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平凡人物得以出现在报道中。如《人民日报》推出的“青春派”系列报道,主动触及受年轻群体关注的小众群体,在“大”社会背景下对“小”个人观察与解构,使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形成共振,激励更多人主动担当使命,坚守不忘初心。
  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强调对于人物生活“本色”的还原。在记录时,不回避人物的缺点与性格上的缺陷,即便是党员干部,也愿意在报道时还原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与苦恼。在视角层面,抛弃了往常典型人物报道所惯用的“全知视角”与“外视角”,转而使用以事件当事人或亲历者为主体的“内视角”作为主要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转变有效消除了受众同典型人物之间的疏离感,为二者间的心灵沟通搭建了桥梁,使典型人物完成了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现代形象转变。
  先前的典型人物报道话语逻辑较为单一,多采用宏微观结合(宏观社会背景+微观人物故事)的叙事路径。此种报道方式虽在反映时代特点上有一定优势,但普遍存在着报道套路化、人物扁平化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体现在叙事语言上的亲和感与细节化,善用短句,增加引语,一改往日的说教气息,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带领读者重返第一现场,对人
  物的精神气质的描绘更加传神,加强生活的呈现,生活化气息扑面而来,更易使读者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情感上的共振。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即时性、片段化的人物报道难以发挥出持久的影响力,难以积攒足够的用户关注,难以烘托出正能量传播的声势。《人民日报》近些年的典型人物报道主动延伸报道链条,策划大型、长期的新闻行动,构建系统化的典型人物报道体系。2019年5月,《人民日报》对先进人物杜富国的报道进入第二阶段,此时距离他受伤已时隔半年,《人民日报》从细节入手,通过对其周围人物细致入微的访谈,二次深挖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将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军人形象刻画得更加全面与具体。《杜富国:勇于担当的时代楷模》 《90后士兵杜富国以雷场壮举作答时代之问》等文章将英雄人物高调事迹与低调生活之间反差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受众对于杜富国的认知不断深化。对于英雄人物个人事迹的持续耕耘,就好像挖掘一座永不枯竭的油矿,通过对人物“细水长流”的动态展现,让人物身上所展示的时代精神传播得更加深远。
  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全新的思维与技术上的支持,主动融合多元视听符号来集中展示人物风采,能在最短时间内寻求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鸣点。碎片化阅读主导的网络环境,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通常并不取决于对人物事迹的完整再现,而是依靠“闪光点”与“高光时刻”的精准捕捉。一个关键特征、一个最佳角度,往往就能引发网友集体“破防”,造就出一篇“出圈”的优质新闻报道。
  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大而全”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如何从细节入手,用亲切的语言精准捕捉人物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构建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显得越发重要。主流媒体应当创新报道文风、打通传播渠道、优化情感体验、主动融入用户视角,塑造出新时代情真意切、鼓舞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
  ——摘编自《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刍议》
  材料二:
  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
  2月28日上午10时50分,阳煤集团一矿更衣室,刚刚散了班前会的综掘三队职工鱼贯而入。
  队里检修班电工组长梁林勇来到自己的衣柜前,脱下上衣,身旁的工友打趣着梁林勇:“过年吃得不错呀,又贴了新膘。”
  大伙七手八脚地换起了衣服,脱下平日穿的衣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以来,诸如《人民日报》这类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关注小众群体,不再着意报道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B. 为了完成典型人物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形象转变,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不回避人物的缺点与性格上的缺陷。
  C. 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注重描摹生活细节,在反映时代特点上不及先前典型人物报道采用的宏微观结合的叙事路径效果好。
  D. 全媒体时代,融合多元视听符号集中展示人物风采,构建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能快速寻求人物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尊重时代特色,创新报道话语,反映时代前进的脉搏,加强对社会主义正能
  量的宣传。
  B. 主流媒体采用跟踪报道、动态展现等形式报道典型人物获得成功,这证明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是可以多角度切入的。
  C. 新时代优质的典型人物报道都不再完整再现人物事迹,只精准捕捉人物的“闪光点”与“高光时刻”即可。
  D. 材料二原标题是“梁林勇的551条短信”,将“梁林勇”改为“矿工组长”,使典型人物的身份特征更突出。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面不符合“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的一项是(   )
  A. 《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赵光怀是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赵光怀有个响亮的名号:文物保护员。他脚下方圆150多亩的土地,埋着洼张山汉墓群。从发现到今天,赵光怀已经守护了23年。”
  B. 《从沙漠到大海》:“3个月大的儿子患了急性肺炎,因放不下记谱工作,万桐书夫妇软磨硬泡求大夫给孩子开药,带回家服用。第二天一早,那个肉嘟嘟的小男孩再没有醒来……(安葬了孩子)当晚,一来电,夫妻俩又在各自的机器前坐下,继续记谱。”
  C. 《“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每天5点15分,她都会准时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忍着全身的疼痛,乘坐宿管员的电摩托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电灯点亮。”
  D. 《“探界者”钟扬》:“‘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二曾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如果你 评委,请综合材料给出获奖理由。
  【解析】
  【分析】
  【导语】材料一阐述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主体多元下沉,还原人物 “本色”,叙事视角与语言革新,延伸报道链条并融合多元视听符号,重细节与人性闪光点。材料二则以矿工梁林勇为例,展现其工作日常与对家人的牵挂,通过平凡事迹体现基层劳动者的奉献与担当,二者从不同角度呈现人物报道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能力。
  A.“不再着意报道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错误。由原文“步入新时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体身份越发多元,来源更加广泛,向基层下沉得更加明显”,不能得出“……不再着意报道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信息。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B.“为了……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不回避人物的缺点与性格上的缺陷”“完成典型人物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形象转变”错误。原文“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强调对于人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①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
  渐严肃起来,突然抢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②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里,这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