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620字。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能够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如果失去论证,理论将会只剩下一堆堆砌的描述性语句,因而理论将会坍塌,理论的结构性活力也会丧失。
  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留。
  C.鲁迅认为单凭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会阻碍自身情感的调动,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的判断。
  D.文中的“无理而妙”指的是摆脱了那种直白的逻辑的制约,而呈现出一种深而曲的奇妙的管理,因而创造出一种神奇而绵长的审美感受,苏轼“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点。
  3.下列选项的诗句和词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宋。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C.不是老夫朝不食,明霞高可餐。(宋•杨万里《读诗》)
  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4.材料二第二段中分别引用了刘勰、严羽和鲁迅的观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第①处与第②处在论证方面的区别,并说说这样论证有何效果。(4分)
  5.《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也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渡口和茶亭
  徐鲁
  孙犁在《山地回忆》里写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的年月,他和一个洗菜的小姑娘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在河边洗菜的小女孩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样的细节和感情,显然来自作者真切的经历与体验。
  我对于暮阜山区的感情,也是如此。多年之后,当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