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320字。
2024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
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法律当中原告不能凭自己一面之词确认事实,类比证明理论无法证明自身是否合于实际的观点。
B. 实践具有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C. 重行传统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唐,完全成熟于宋明,到了近代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D. 材料二文章主体部分主要采取纵向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所以只要掌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可以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B. 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C. 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终在二者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D. “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
3.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中“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C. 知暎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
D.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材料二行文思路流畅,逻辑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在班会上,身为学习委员的你要进行“知行合一,互促共进”为主题的演讲,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演
讲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离
黄思梅
天气冷,晚饭后他们就回房间钻被窝了。老婆子明天要搬到小儿子家里去,她叮嘱老头子:“你做事不要急,85岁的人了,万一摔了碰了磕到了,自己受罪事小,给孩子添乱事大。”老头子说:“别光顾着说我,你只比我小3岁,你也当心点。我最不放心的是你的心脏病,发作过两回了。医生说,你这病,分分钟索命。”老头子说着,朝手里哈了口气,双手搓揉,巴掌贴在脸上试了试,感觉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