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10字。

  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认为它们“皆摹写声音至文”。可又有很大不同:“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换言之,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韩愈诗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此三篇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
  音乐,听之有声,视之无形,如何表现这无形的形象呢?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乐声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把音乐准确地记录下来。古代,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诗文里。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三首诗以音乐为题材,都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演奏的过程。诗人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当然,描写音乐时也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平分秋色;白居易则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而李贺却从对面落笔,通过外界天气和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之声的艺术力量。
  “自成一家始逼真”,每一篇都写出了音乐难以言传的美妙。这三篇描写音乐的名作究竟“妙”在何处呢?
  艺术构思方面。《听颖师弹琴》既有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琵琶行》则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则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听颖师弹琴》构思深闳,匠心独运。开篇紧扣题目中的“听”字,破笔直入,正面描写音乐,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等信息。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更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诗人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琵琶行》构思新颖。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琵琶女的身世以琵琶的曲调烘托,作者的遭遇又以琵琶女的身世烘托,琵琶的声调,歌女的今昔,作者的经历,交织成一片,互相映发,气氛浓郁,动人心弦。《李凭箜篌引》构思怪诞。诗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诗歌不是以时间为顺序,而是以想象的线索来结构全诗的——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再点明李凭在弹奏,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却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通过客观环境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妙,意象繁密跳脱。
  创作方法方面。《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虽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没用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比较实在。《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按照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李凭箜篌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精妙旋律予以展现。乐曲的一个节奏或旋律,激动了诗人,诗人迅即浮想联翩,头脑中出现了一组组奇奇怪怪的意象。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象和夸张,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更使人惊心动魄。
  意境创造方面。韩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白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李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
  乐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还可移情动志。好的乐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摘编自郑喜林《〈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引〉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人分别凭借诗歌《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而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
  B. 三篇诗歌都以音乐为主要写作对象,且都将艺人演奏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摹,但它们在艺术构思、创作方法、意境创造等方面有所不同。
  C. 《听颖师弹琴》采用倒点题法,开篇扣住“听”字,在正面描写琴声后,才点出弹奏者等信息,这种构思增强了音乐感染力。
  D. 《李凭箜篌引》构思怪诞,采用先声夺人的笔法展开,按照演奏的先后来结构全篇,诗中意象是诗人特有感觉的呈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对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人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评语中也可以看出三位诗人的个性差异。
  B. 唐代诗人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来创作诗歌,不少诗篇成为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的典范,这成为唐代音乐艺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C. 从“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等语句中,可以想见古代音乐具有的强大艺术力量,而古人也借助诗文等推动了音乐的流传。
  D.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讲究意境的营造,三首诗歌在描摹音乐的同时,还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韩诗惊天、白诗移人、李诗泣鬼。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中“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的一项是(   )
  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D.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4. 文中说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请结合《琵琶行》对此进行分析。
  5. 白居易《琵琶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李贺《李凭箜篌引》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并概括两首诗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位唐代诗人描绘音乐的作品,揭示了各自诗作在艺术构思、创作手法和意境营造方面的独特之处。文章指出,韩愈以奇崛见长,白居易侧重现实主义刻画,李贺则展现丰富想象和瑰丽意境。这三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与音乐的深刻结合,还展现了不同风格在中唐诗坛的共鸣与独立,彰显出诗人个性的独特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错,原文“此三篇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是说“特立于中唐诗坛”而不是“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驭马
  刘泷
  哈斯高中毕业后,参军来到一个叫“源起”的边防哨所。哨所之所以叫“源起”,有说道。因这哨所在赛里木湖的上游,是湖水的源头。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湛蓝澄澈,如诗如画,游人如织。而源起哨所却处在山势陡峭、有些荒僻甚至空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