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5240字。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疑古与信古 张岱年
①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信古的传统。孔子自称“信而好古”。但是《论语》所载孔子的言论对于古代只讲尧舜禹,对于尧舜以前无所论述。孟子“言必称尧舜”,也不讲尧舜以前。《周易•系辞》讲到庖牺、神农、黄帝。《大戴札记》有《五帝德》篇,司马迁因之作《五帝本纪》,“自黄帝始”。后来,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撰写了《补三皇本纪》。宋胡宏作《皇王大纪》、罗泌作《路史》,所述上古史都详于《史记》。所以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是层累造成的”。这确是汉代以后的上古史籍的实际情况。层累造成的古史显然是不可信的。
②但疑古之风不始于顾颉刚。清代史学家崔述著《考信录》,凡非儒家经典所载,一概不予置信,已开疑古之风。但崔氏仍信儒经。顾颉刚更进一步,对于儒家经典亦持怀疑态度,连尧舜禹的传说都推翻了。至于伏羲、神农、黄帝,更不在话下了。幸而清末发现了殷墟甲骨,使商代史得以肯定下来。但夏代史似乎若存若亡了。于是中国上古史缩短了。近年一些神话学者对古代神话很感兴趣,宁信《山海经》而不信《尚书》,认为尧舜都属于神话而非历史人物了。
③但是,近年考古发掘,发现了前所未见的上古遗迹,证明中国上古时代确属年代久远。于是中国上古史又向前推移了。
④我感到,疑古派对于尧舜禹的怀疑,也有可疑,这可谓对于疑之疑。今存先秦古籍中,不仅儒家讲尧舜,墨家、道家以及法家,也都讲尧舜。庄子讥议尧舜,但不否认尧舜的存在;韩非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对于儒墨所讲提出怀疑,但没有怀疑尧舜的历史存在,如果尧舜本无其人,何以诸子都信以为真呢?所以,我认为,至少尧舜禹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代学者共信的传说,不是可以随意推翻的。
⑤清代以来,有学者因为《左传》中没有提到孙武,因而怀疑孙武其人,不承认《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近年银雀山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证明《孙子兵法》确在孙膑之前。近年湖北随县又发现曾侯墓编钟,更证明《左传》以及《国语》确实没有记录春秋时代的全部历史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左传》没有孙武就否认孙武其人。
⑥近几年来,很多人讲“炎黄文化”,在“周易热”中,伏羲更受到尊崇。应如何看待关于伏羲、神农、黄帝的传说呢?我认为,应该承认传说与神话的差异。神话出于想象或原始迷信,而传说是从远古以来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虽不尽真,亦不尽伪。关于尧舜禹的传说是先秦诸子所共信的,是不应随意否定的。而伏羲、神农、黄帝已成上古时代文明创造者的象征,虽然其详细史迹无从考定,但必有这类文明创造者确是灼然无疑的。
⑦我们不能回到层累造成的唐宋时代所讲的古史中去,但也应该尊重古代传说的历史价值。
(选自《修辞立其诚:张岱年文化随笔》)
材料二:
我曾说过,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就中信古一派,与其说是一种趋势,毋宁说是一种抱残守缺的人的残余势力,大概不久即要消灭;即不消灭,对于中国将来的史学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料,没有不加以审查而即直信其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参考《五帝德》作《五帝本纪》;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撰《补三皇本纪》:这表明古史有层累造成的特点。
B.《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的出土,曾侯墓编钟的发现,为否定部分学者怀疑没有孙武其人的论断提供了有力证据。
C.在冯友兰看来,信古无裨于中国史学发展,疑古释古则是中国史学所必需的,审查史料与融会贯通要双管齐下,相互结合。
D.古史研究不能依靠传统文献,而要高度重视出土文献,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填补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上的空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疑古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史学家崔述《考信录》,顾颉刚疑古力度比崔述更甚,他不仅怀疑儒家经典,还推翻了上古帝王的传说。
B.传说有别于神话,它是自远古以来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既然先秦诸子都确信尧舜禹的传说,则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
C.就史学家个体而言,想要在疑古、释古,即审查史料、融会贯通两个阶段取得出色成就,是比较困难的,毕竟时间、精力等都有限。
D.随着出土古文献的增多与累积,传统文献的格局必将被彻底改变,古史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类似“殷墟”那样的重大发现是指日可待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韩非的言论,证明尧舜的存在是可信的,又用“何以诸子都信以为真呢?”这个疑问句加以强调。
B.材料一用“必有”“灼然无疑”等词语肯定上古时代存在过伏羲、神农、黄帝这类文明创造者,可见作者立场鲜明。
C.材料二褒贬分明地点评了中国史学界信古、疑古、释古三种趋势的利弊,强调中国史学须疑古与释古二者并重。
D.材料三援引张光直的观点,意在论证古史研究固然要重视考古学,也不可忽视文献史学,不可轻易弃置传统文献。
4.下面这个自然段是从材料一抽出的,应该插入原文哪个位置,才可使行文衔接连贯?通读材料一全文,请简述理由。(4分)
“信古,应该有所根据。疑古,也应该有一定限度。”
5.孔子曰:“信而好古。”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作为历史研究者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左传》《国语》《史记》这类史书。(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
回忆鲁迅 郁达夫
①和鲁迅第一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去看鲁迅,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
②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