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660字。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是写诗的两种手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如陆机的《文赋》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其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由物及心和由心及物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是由物及心的一个例证。
B.后人往往从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看到比兴寄托的深意,它有多种解释和不同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C.“比”“兴”原本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其中,“兴”是见物起兴,是指看到一个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
D.中国诗歌重视“兴”的作用,可以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看,其中“见物起兴”是“兴”的作用在作者方面的体现。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诗经•硕鼠》为例是为论证“比”“兴”这两种表情达意基本形式中的由心及物。
B.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将中西方关于“兴”的论述对比,目的是表现中西方有关“兴”的不同之处。
C.材料二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诗可以兴”的感动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D.两篇材料多处引用《诗经》的例句及唐宋诗词,这种引用使文章论据翔实,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D.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读书笔记,在逻辑推断上有两处不当,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比”“兴”是写诗的两种手法,运用“比”“兴”可以在写诗时更好地表达情意。用“兴”的方法写出来的对象很美,用“比”的方法写出来的对象更恶。作为读者,兴发感动十分重要,为了成为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因此对诗歌的解读应以自我对诗歌的理解为主,超越作者本来的意思。
5.请结合材料一“比”“兴”的观点赏析下列诗歌。
氓(节选)
《诗经•卫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①。于嗟②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③!士之耽兮,犹可说④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注]①沃若:润泽的样子。②于嗟:感叹词。③耽:沉溺、沉醉。④说:同“脱”,摆脱、脱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生(节选)
[俄]契诃夫
主任对我说:“我留用你,纯粹是出于对你可敬的父亲的尊重,要不然你早就从我这儿滚开了。”
过了两天光景,我就被辞退了。自从我被人看作成人以来,我照这样更换了九次工作,这使得我父亲十分伤心。我在各式各样的机关里做过事,可是所有职务都相像,就跟这滴水和那滴水相像一样:我总得坐着写字,听愚蠢或者粗鲁的训斥,等着革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