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44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素养训练语文试题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长: 90 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
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和“反诗”的。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法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这种崇高“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B. 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真情只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
C. 诗人应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不能臣服于自我,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
D. 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是它难以表达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某些新诗缺少崇高的情感,这些新诗的作者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B. 当前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自我的狭小天地,这值得警惕。
C. 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追求,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 文章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们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诗作要有“崇高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B. 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
C.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许多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这首诗具有崇高的思想。
D. 只要将“神舟十二号顺利着陆”这一大事件放在诗人面前,就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4. 请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5. 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请分析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曲解文意,文中是“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请你告诉我,”沉了沉,江华又向她提问题了,“你和学生们的家长,比如像那些做工的、种庄稼的学生家长有来往吗?”
“没有。”道静不安地回答,“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上头。有了时间,我只是读些书。”
“以后,我看通过学生关系,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