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7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
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讲教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即着眼于“成人”,强调从发育特征和道德品格上养成。
B. 在孔子看来,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应该是文和质两者兼备,并且恰当协调的。
C. 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融“义理”于众生日常,所以其作品内容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
D. 同为儒家经典,《论语》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只是因为它呈现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回答子路、颜回之问时都强调了仁礼教化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
B. 《中庸》里的“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
C.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
D. 孔子认为“礼乐”很重要,无论管理地方的大小,都要实施礼乐教化,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在意和敬畏。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
A. 孔子哂子路 B. 孟母三迁
C. 寒门学子因考上清华屡获重奖 D. 湖南给袁隆平立半身铜像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论语•雍也》,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根据两则材料分析《论语》的写作特色。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对儒家思想和《论语》的分析,展现了孔子“成人”教化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操作路径。材料一重点讨论孔子对成人人格的培养要求,强调了文质兼备、仁义礼乐的重要性,突显儒家教化以道德塑造为核心。材料二则从文本特征入手,解析《论语》的平实语言和生活化场景如何传递儒家价值观,以及孔子个性魅力的生动呈现,凸显了其文采与情感的结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调从发育特征和道德品格上养成”错误,结合“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可知,孔子的教化“成人”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格养成。
C.“其作品内容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
D.“同为儒家经典,《论语》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只是因为它呈现的‘氛围感’和戏剧感”错误,“只是”过于绝对化了,原文是“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拣麦穗
张洁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拣麦穗这回事儿呢?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时节,也许是顶能引动姑娘们的幻想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的破窑洞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