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8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考试末语文试题
2025.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优秀乡村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增强乡民凝聚力,引导乡民向上向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是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乏力的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比,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处于弱势地位。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乡村文化自信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裴晓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向》)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为创建新民主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物质和政策基础。
延安时期党的乡村文化建设,肇始于动员农民的民族使命和解放农民的民主革命,发展于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以及开启乡村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彰显着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B.由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落后,所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尤为紧迫。
C.农民群体的转化绝非易事,只有依靠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政治觉悟的知识分子才能开展。
D.乡村文化天然的历史延续性、系统整体性、内在合理性决定了其在应对变革时的强大韧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建设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B.当今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来的。
C.呼吁知识分子“下马观花”是因为意识到需要对农民进行动员和启蒙。
D.只有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绝不割断历史,乡村文化革新才能成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四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指出:“工农没有革命知识分子帮助,不会提高,革命也不会成功。”
B.广大知识分子要向工农学习,加强与工农的思想、情感、文化联结。
C.中央政府和边区政府颁布了《边区建设厅奖励改进工作技术》等法规条例。
D.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对于各类人才一律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予工作。
4.材料二①②两处都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论断,但其论证效果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二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几点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遥,何日去①
赵晨欣
10点,独步梧桐树下。寒风起,我打了几个寒噤,裹紧外套。不知是用眼过度还是空气质量太差,城市花花绿绿的夜色笼上了一层白纱。我的眼神飘出去很远,耳边传来鸡上笼时的鸣叫,缕缕炊烟有些呛人。时空回转,让我想落泪,整个身体似被无名的巨大力量裹挟,又被甩出去老远,不知所措。
走出校门,是繁华的街景。宽敞的柏油马路,密匝匝的法国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