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630字。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  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  《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   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  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  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 “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
  “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 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 所说的“辞达而已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 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
  (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
  “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B.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
  C.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
  D.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
  B.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品。
  C.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学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不良影响。
  D.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辩。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B.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 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D. 崔学古《少学》:“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 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6分)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