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8750字。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是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一般说来,人有坎坷不幸,内心就有所“郁结”,怀才不遇的文士更是如此,内心有所郁结,就必然要寻求发泄。对于作家来说,这种寻求发泄的冲动和欲望就成为一种创作的内驱力。而他们借以发泄(假之而鸣)的方式通常就是文学创作。
不平则鸣,发愤(抒发愤懑)著书,这就意味着作家们既有强劲的创作内驱力,又有真实而炽热的情感。换言之,他们的创作不是出于应制或应酬的需要,不是矫柔造作的无病呻吟。显然,这些都是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条件。
确实,古代的“穷”士们在屡遭挫折、饱尝忧患之后,往往能够更深切地感受人情冷暖,更充分地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更强烈地体验生命的喜怒哀乐。创作主体的社会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都因此而更丰富、更复杂、也更深刻。作家们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为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感情浓度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可靠保证。正如桓谭所说:“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采不发。”(《新论•求辅》)刘勰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敬通(汉代冯衍)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文心雕龙•才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作家命乖运蹇,不仅是由仕途穷窘造成的,而且也与遭逢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有直接关系。世事的纷乱固然使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但是另一方面这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他们可以由此去观察和反思整个社会、时代和历史,并诉诸笔端,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史诗的意义。
(摘编自任晓勇 侯福忠《穷而后工与达而难工》)
材料二: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穷而后工”是一个历时久远、被文论家们乃至文学家们本人所普遍接受并深信不疑的传统命题。古人论述这一看法时角度不一,但都可以概括为“穷而后工”:文学家的不幸遭遇与创作才能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作家内心有难以抑制的冲动和欲望,往往会进行文学创作,这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B.作家只有屡遭挫折、饱尝忧患,更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喜怒哀乐之后,才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C.辛弃疾在诗歌方面出众的才华、过硬的内在素质是其能“不平之鸣,随处辄发”的前提条件。
D.当作家从一己之悲中跳脱出来,关注整个社会的普遍遭遇,其作品才能获得更高的美学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作家而言,人生的种种磨难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对文学创作十分有益的因素。
B.材料一中的加点词“坎壈”,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其大概意思是困顿、不顺利。
C.两则材料都围绕着作家“穷而后工”的话题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D.两则材料大量引用文论家论断,其主要目的是使文章更有内涵,彰显作者的学养。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元代徐世隆《遗山集序》称元好问:“周流乎齐、鲁、燕、赵、晋、魏之间三十年,其迹益穷,其文益富,其声名益大以肆。”
B.南宋诗人陆游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写道:“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C.清人吴兆骞因无辜遭累,被遣戍漠北宁古塔二十三年,他写道:“迁谪日久,失其天性,虽积有篇什,亦已潦倒溃乱,不知其所云矣。”
D.清代诗人袁枚认为:“今夫《典》《谟》《雅》《颂》,文章之至工也。其人皆身至王侯将相,或天子之叔父,乃能发韵抒藻,张皇万古。”
4.根据材料一、二内容,结合杜甫生平简要探究其诗文“穷而后工”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儿时的庭院
冯至
最近有人问我:“你的童年往事,如今还常常思念的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夏夜在院子里乘凉,秋日在院子里望天空的云彩。”
夏天晚饭后,天黑了,室内不点灯,怕招蚊子,大家都坐在院子里乘凉。家里的庭院相当大,周围是平房,遮拦不住广阔的天空,只觉得天上的星格外多,星光格外灿烂,银河也格外明显。那时我五六岁,父亲在外边奔走衣食,母亲带着一个女儿、三个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