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150字。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子的正反合
1932年8月初清华大学及研究所招考新生及转学生,陈寅恪受邀出国文试题。试题由作文和对对子两部分组成。作文题目为“梦游清华园记”。各年级生另有不同的对对子试题。试卷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对对子部分虽然只占分数的十分之一,但由于一年级考试最为重要,加上“孙行者”本身通俗谐趣
陈寅恪为何要用对对子这一形式来测验学生的国文基础,以及理想的对子必须具备哪些要素,他在访谈书信等文字里都有详略不等的解说
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若正及反前后二阶段之词类声调,不但能相当对,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虽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阶段之意义,显著于字句之上,所谓言外之意是也。此类对子,既能备具第三阶段之合
陈寅恪认为最高境界的对子要能体现思想的内涵,可究竟怎样才能使对子符合所谓辩证法的“一正、一反、一合”呢?
陈寅恪提出的具有“合”之境界的正例出现在他晚年所作的附记里,即苏轼“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陈氏甚至称此联“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就文字形式而言,但更重要的是行云流水般说明苏轼的自我期许与他在当时人眼中的形象的差别。韩愈和被称为卢行者的惠能均是建立新道统之人,且均有远避或贬至岭南的经历。苏轼作此诗时正在岭南惠州,这些均属于陈寅恪强调的“言外之意”。读者若不了解惠能和韩愈的地位,以及岭南经历在惠能、韩愈和苏轼各自生涯中的特殊意义,这显然不是一般文字游戏所能达到的高度。陈寅恪在《附记》里虽然简单说明“卢行者”与“韩退之”给了他创作“孙行者”这一对子以启发,但以他对这些人物生平之了解
由此可见,陈寅恪看重的对子必须是历史意蕴丰富、能体现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文字。具体说来,除了形式精巧之外,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种种联系,产生叙事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弦外之音。
材料二:
陈寅恪的文史之学
陈寅恪治文史之学,重视音韵训诂,曾提倡“读书须先识字”,即他对中国古典文字呈现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想象有深切认识,他阐发对对子的意义已触及这些方面。
陈寅恪认为最上乘的骈俪必须要能像古文那样说理叙事晓畅,而不仅仅是以形式美打动人。陈寅恪之所以盛赞《再生缘》,关键原因还不在于该作是出自女性之手的“春闺梦里词”,加上空前的篇幅,将陈寅恪心目中古典诗歌所具有的叙事潜力充分展示了出来。陈氏激赏的正是陈端生的“自由活泼思想”
在分析陈寅恪对对子理论的背景和观念时,论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级对对子试题最受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一年级考试最为重要,容易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B.陈寅恪认为最上等的对子应符合正反合三阶段,通过对意义的综合组织,读者可体会出作者的弦外之音。
C.“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既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D.陈寅恪重视对子这种语言形式,基于其深耕传统文化,认识到对子承载历史意识和历史想象的巨大潜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生缘》获陈寅恪盛赞的关键原因在于情节繁复、篇幅空前和打动读者的形式美,展示了古典诗歌的叙事潜力。
B.陈寅恪对对子的偏好,一方面缘于他对骈俪文学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与他的传统文化本位观有关。
C.骈俪文字体现了中国古典语言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其天然适合于典故的运用,故而深得陈寅恪的重视。
D.“孙行者”这一对对子试题包含了对学生想象力的考察,而鲜活的想象力是体现学生思想自由与独立的重要表征。
(3)下列语句不符合“典故的运用是骈俪文字的有机成分”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C.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D.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4)陈寅恪在手书的《宋诗精华录》批语里,高度评价李商隐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
(5)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陈寅恪的国文试题启示了怎样的“学习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自己折叠起来(节选)
杨遥
腊月二十九,坐绿皮火车的人真多!
近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拼车也越来越盛行,动车还在阳关县设了一站,当看到长长的队伍时,他发现自己以为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不一样。
舒文选择坐绿皮火车,是因为他喜欢绿皮火车上的自由,而且在绿皮火车上能见到许多和他父亲母亲一样的农村人,舒文想到春节后就要到数千里之外的异地谋生了,心里萧瑟起来。这次走后,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