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37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躺平”作为一种有别于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正引发热议。与奋斗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面临经济“滞胀”危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和非主流的着装风格来表达叛逆的朋克文化风靡一时;在经历了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形成了“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那些不拘于传统的青年可以选择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
  然而,“躺平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警惕。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我国尤为必要。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
  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需要从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培育积极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国家采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政策举措,相应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成功机会,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个人奋斗的良性循环;媒体应更多关注平凡中的伟大,赞美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价值的劳动者,以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增强青年奋斗的动力;企业应充分重视各类型工作岗位的价值,在合理安排薪酬和晋升机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青年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动机;而作为思想引领的重中之重,学校应强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本身的价值。
  (摘编自汪星余《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材料二:
  “躺平”并不是一个新话题。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2016年的“丧”,2018年的“佛系”,都可以归属到“躺平”文化中。随着“躺平”一词在社交媒体上的大规模流行,越来越多青年借由“躺平”诉说心事。研究者就“为什么要说自己是‘躺平’的人”“使用‘躺平’一词时的心态是什么”等问题,对访谈对象展开深度访谈,获取研究资料。
  有些“躺平”是为了自我保护即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避免被过度关注。这类青年以自嘲的方式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主动圈定出自我的社会形象,有些“躺平”则用于维系社交如通过使用“躺平”这一热词实现社交初期的破冰或通过对他人困境的附和强化朋友关系。
  如果说以上基于实用需求的“躺平”更侧重于解决使用者的社会关系问题,那么基于情感需求的“躺平”则更聚焦于使用者自身的情感问题。
  有的青年借助“躺平”进行宣泄,或释放负面情绪,或强化快感情绪,通过这种自我调侃式的话语将自己从高压状态中解放出来,此时的“躺平”或许等同于“休息”。而对于当下生活处境比较艰难的群体而言,生活境况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躺平”,那么“躺平”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未来,可以激励他们直面当下的挫折。
  目前,尽管学界对青年“躺平”现象在认知态度上意见不一,但都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话语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但通过以上走访调查可见,“躺平”一词并不具备稳定的内涵,它确有对抗性,但对抗目标却十分模糊。有受访者表示;“其实当时的反抗是很模糊的,与其说是反抗别人,不如说是在怨恨自己的平庸。”可见埋藏在“躺平”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逃茫,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内心对于主流价值的深刻认同。所以,“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躺平”青年在共鸣中联合,在联合中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
  国内学者往往使用西方压制与反压制的二元对抗范式来阐释中国青年社交媒体的对抗性话语现象,然而这种阐释框架很难准确解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因此西方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把社会整体看作一个压抑系统。但中国的儒、释、道融合的文化传统则不同:儒家强调有为,佛家重强调轮回,道家强调自然。三种生命观为中国人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生活方式,为其生命提供了更多元的价值导向,人们也就因此失丢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
  (摘编自韩敏、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躺平族”与欧美“朋克族”、日本“蛰居族”等存在本质差异。
  B.“躺平”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转型催生多元化生活方式,部分青年选择了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C.“未富先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而“未富先躺”是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避免发生的。
  D.某些青年在使用“躺平”语录时,可能只是为了合群,并不一定对应个人的现实处境或具体行为。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时躺平”可以为心理提供调适和休整、但“一世躺平”、浑浑噩噩的人生则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B.有些“躺平”青年“身躺心不平”,看不得别人拼搏和竞争,这源自他们内心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C.与使用“躺平”类似,自嘲“小镇做题家”,可能也是想引起主流社会关注,彼此共鸣,联合破局。
  D.社交媒体上大规模且同质化的对抗性话语的出现,制造了一种“全民躺平”幻象,使个体得到安慰。
  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论证结构,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严谨。
  B.材料二通过对“躺平”青年的调查采访、提出具体问题,有利于研究者深入挖掘信息,获取可靠资料。
  C.材料二引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意在阐释中国主流文化与“躺平”青年是压制与反压制的二元对抗模式。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躺平“现象进行了溯源,并分别从环境和个人角度探讨了“躺平”的形成原因。
  4.以下情境中的“躺平”,不能体现李雷对自身情感问题关注的一项是(    )
  A.上司的苛刻要求让李雷心烦意乱,下班后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爱谁谁吧,我已经‘躺平’了。”
  B.李雷最近一直在为考试高强度学习,考完后他欢呼:“终于完成了!谁也不能阻挡我‘躺平’!”
  C.朋友跟李雷吐槽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称自己已经“躺平”了,李雷回应:“一起‘躺平’吧。”
  D.李雷是一位出身小镇的硕士,他表示:“我的家境一般,我要早日财富自由,实现‘躺平梦’。”
  5.当代青年应如何看待“躺平”?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塔尖上的记忆
  蒋殊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段时光铭刻在一个特定节点上。郝生荣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武乡县城段村。1944年他走进军营之后,在这个古城里肆意挥洒过他青春的血泪。
  2015年10月份,他88岁的秋天,我在段村见到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