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7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陶渊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至境,并且以清高耿介的人格和恬淡玄远的志趣,为后人构筑了一方纯洁自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超凡的人生境界,是传承父母两个家族优秀家风的结果。
陶渊明的劳动情结主要来自父亲家族。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早年过着孤贫的生活。后屡立军功,虽官至太尉、爵封长沙郡公,但在任上“勤务稼穑”,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所辖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陶渊明的父亲为人恬淡无心世事,颇有隐士风度,很早就去世了。陶渊明自称“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临终前撰《自祭文》回忆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生活的艰难迫使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陶渊明的劳动热情和归耕选择无疑与早年农业生产的切身经验密切相关。
陶渊明对人生真谛的认识,是在坚持不懈地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深化的。当他辞官初归田园时,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和快乐,充满诗意地吟咏“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的新生活。在劳动的过程中,陶渊明与农民建立了温馨融洽的感情,并且拥有了共同的话题:“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经历了辛勤的耕作后,陶渊明渐渐体会到农家劳作的辛苦和无奈,也使他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以勤劳为先、以衣食为端,方能返璞归真的人生道理。
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萧统《陶渊明传》),其读书兴趣主要受到了母亲家族的影响。他少年时已经培养起读书的兴趣,自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外家孟氏的学风一致。孟氏是武昌望族,世代以德行著称。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既有名士风度,又擅长文学,与许询、孙盛等名士胜流都有交往,深受庾亮、桓温等名门望族的赏识。孟嘉的弟弟孟陋,正直而高尚,不以布衣蔬食为意,唯专心读书,一生未曾出仕,既不讨论政治,又不留心交游。陶渊明继承了孟嘉、孟陋兄弟的道德遗风,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陶渊明的读书是最纯粹的读书,他既不把读书看作清言玄谈的资本,又不当成安身立命的事业,而是作为人生的乐趣。正是从崇尚自然出发,陶渊明能够收获比常人更多的阅读体验。《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之学”就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学问,是身体力行的践行道德,而“为人之学”不过将学问视为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而已。
陶渊明是魏晋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崇尚自然。陶渊明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自然是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生活,不抵触儒训名教,不倡导养生求仙、长生不老,不受外界的束缚干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的自然观念也受到了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孟嘉也将自然奉作审美的极致。
陶渊明的家庭温馨和睦,妻子翟氏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皆能不慕荣利、安于劳苦。陶渊明对待孩子平和宽厚。陶渊明以博学好读书著称,但他的孩子们似乎未能继承他的优良基因。他的《责子》诗写到,长子阿舒十六岁,十分懒惰;次子阿宣到了十五岁,无心文术;三子阿雍、四子阿端已经十三岁,还不能认字和算术;幼子阿通近九岁,只晓得觅食。五个儿子似乎不甚长进,陶渊明的无可奈何溢于言表,但也绝无愠怒之意。这首诗颇有游戏的况味,我们从中看到了陶渊明的风趣和慈祥。陶渊明固然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希望长子俨“夙兴夜寐,愿尔斯才”,但也说“尔之不才,亦已焉哉”,表达了乐天知命的平和态度。相比成材成器,陶渊明更期望子女能继承前贤的优良品格,友好相处,互相扶持,更享受一家人团聚和睦、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陶渊明的家训,属于春风化雨式的温和告诫,并没有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说教,这与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如出一辙。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在描绘自己自由自在的隐居读书状态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何以在这篇遗嘱性质的家书中对孩子们提及此事?很显然,陶渊明践行的是老子提倡的“不言之教”,他通过身体力行的读书生活来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进行启迪。
(摘编自徐昌盛《陶渊明的家风传承》,《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7日13版)
材料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摘编自《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家劳作的辛苦和无奈,使陶渊明真切体会到以勤劳为先、以衣食为端的道理。
B.陶渊明少年时就已培养起读书的浓厚兴趣,主要是受到了母亲孟氏家族的影响。
C.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指保持天真的性情,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以及融入大自然。
D.陶渊明的家训与他诗歌的平淡自然如出一辙,其践行的是老子的“不言之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热爱劳动、选择归耕是陶渊明对父母家风的传承,也是他早年确立的人生志向。
B.陶渊明热爱读书的性格特点和不慕荣利的品格,促进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和睦。
C.陶渊明对儿子的读书情况虽不满意,但并未愠怒,他认为品格比成材更重要。
D.发扬好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建设好家风,就能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
3.下列选项不能用于佐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C.“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赠羊长史》)
D.“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风家教问题,同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陶渊明的哪些家风需要我们继承并发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端之上
胡美英
我曾经无数次地站在山下仰望矿山,仰望一群在云端里劳作的人。
矿山,在我的想象里,一直住在云端之上。那些云像是从矿山上跑下来的羊群,在山脚被放牧了一阵又回到了矿山,回到它们的家园。我也曾经无数次地想象着进到矿山里的情形——矿石成堆、粉尘遍地抑或是随处可以听见的噪声、随处可以看见的污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