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4360字。
★开封前注意保密
肇庆市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题共 9 页 ,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 、准确 , 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3.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保持卡面清洁 , 不要折叠 , 不要弄破 、弄皱 , 不得使用涂改
液 、修正带 、刮纸刀 。考试结束后 , 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5 题。
材料一 :
普通常有 以 “ 人治 ” 和 “ 法治 ” 相对称 , 而且认为西洋是 “ 法治 ” 的社会 , 我们是 “ 人治 ” 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 , 能维持社会秩序 , 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 , 还得靠人来执行 , 法治其实是“ 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 。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 , 必须 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法官的解释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 , 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 含很多因素 , 法官个人的偏见 , 甚至是否有胃病 , 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 。 于是他们 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 。这自是片面的说法 , 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 , 他的判决 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 , 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
这样说来 ,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 , 意思应当是“ 不依法律 的统治 ” 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 力量就可以维持 , 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 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 , 根据 什么呢? 望文生义地说来 , 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 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 人治 ”是可能发生的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 , 相互的行为 、权 利和义务 , 没有一定规范可守 , 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 , 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 , 社会必 然会混乱 , 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 , 那是不可能的 , 因之也说不上“ 治 ” 了。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 , 不在“ 人 ”和“ 法 ” 这两个字上 , 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 , 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 不是说乡土社会是“ 无法无天”, 或者说“ 无需规律 ” 的 。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 。返璞回真 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 , 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 , 社会秩序 无需外力来维持 , 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 , 就能相安无事了 。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 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 , 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 , 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 典经济学里的自 由竞争的理想 , 反对用人为的“ 计划 ”和“ 统制 ” 来维持经济秩序 , 而认为 在自由竞争下 , 冥冥之中 , 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 , 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 的 。不论在社会 、政治 、经济各个范围中 , 都有认为“ 无政府 ”是最理想的状态 , 当然所谓 “ 无政府 ” 绝不是等于“ 混乱”, 而是一种“ 秩序”, 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 一种自动的秩序 , 是“ 无治而治 ” 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 , 我们可以说这是个“ 无法 ” 的社会 , 假如我们把法律限 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 , 但是“ 无法 ” 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 因 为 乡 土社会是“ 礼 治 ” 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
“ 乡土中国 ”是传统乡土社会的典型模式 , 农村人际关系主要以道德准则为标准 , 在 “ 礼 ” 的约束下 , 形成了乡土特色的人际交往关系 。 费孝通在 《礼治秩序》 一文中说道:“ 礼 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 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 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 , 只是主动地服于陈规罢了。”“礼治 ”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用来维系社会 、 宗族秩序稳定的手 段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费孝通认为将“ 人治 ” 和“ 法治 ” 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 法治其实是“ 人依法而 治”, 其中也有人的因素。
B. 有些现代论法理的学者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 。费孝通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 但这种说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
C. 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 费孝通认为这种“ 人治 ”是 可能发生的。
D. 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依靠法治不同 , 费孝通认为: 乡土社会维持秩序依靠礼治 , 乡 土社会是“ 礼治 ” 的社会。
2. 根据材料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中 , 费孝通指出:“ 人治 ” 和“ 法治 ” 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 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 材料二指出 , 党的十五大以来 , “ 法治 ”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建设的行为准则 , 是社会 秩序稳定的基石 。因此 , 新时代的农村人际交往已不再需要礼治。
C. 老子认为在小国寡民的社会 , 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 美国也有人认为在自由竞争下 , 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费孝通认为二者有相似之处。
D. 材料二指出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自治 、法治 、德治相融合的“ 三治融合 ”体系 是新时代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模式。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新时代农村 ,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 , 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 许多村 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 农村人际关系呈现新样态。
B. “ 乡村要振兴 , 法治必先行。”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 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 更好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
C. 把儒家文化融入基层治理 , 北元疃村坚持德法共治 , 通过开展“ 五好家庭 ”“美洁净 雅户 ”等评先树优活动 , 让人人争先进 、户户比文明的风尚蔚然成风。
D. 加强党的领导 , 凝聚党支部力量 , 带动村级更好实施自治 、法治 、德治 , 推进基层治 理 , 让乡村更和谐 , 人民更幸福。
4. 请梳理并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 分)
5 . 新时代乡村治理应该如何处理“ 礼治 ” 与“ 法治 ” 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 小题 ,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6 ~9 题。
我与地坛 (节选)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 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 展 ,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 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 , 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 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 , 而 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 就一直住在离它不 远的地方— 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 , 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