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360字,答案扫描。

  2024—2025学年高一期末(上)测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仁统”。仁,行而宝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随之将这与佛、老之“道”严格地区分开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伤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焉而不详。”从尧、舜到孔、孟,构成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杨雄不再完美。韩愈在中唐续孔孟之道,终生游于三代两设之书,存圣人之志,行仁义之途,且以古文传道,他的执着在《原道》与《论佛骨表》里有充分的表现,故后世认为他是儒学道统的继承者。苏洵在《上欧阳内输第二书》中做了类似的梳理,说扬单死后,继承儒学道统的是韩愈。
  苏轼有《韩愈论》,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未乐其实,不当混言孔子说的一视同仁,认为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韩愈,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忽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成为关于韩愈的经典评价,其“文道说”将扬雄之后“道”的传播与韩愈相接。
  苏轼没直说自己的道统,他解《虞书•大禹谟》的“皋陶迈种德”时说:“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出于礼,而仁不可胜用矣。舜、禹、皋陶之微言,其传于孔子者益如此。”((三苏经解集校))这说明礼、仁相与为一,礼表仁里;仁的传播从舜、禹、皋陶至孔子,由此构成苏轼的“仁统”,这里没有韩愈提及的荒,但苏轼解《夏书•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乱其纪纲”时说:“大口纲,小口纪,舜、禹皆守尧之纲纪,”据此可知舜之仁得于尧;没有提及孟子,但苏轼(孟子论)说,孔子死后,得其思想的唯有孟子,据此可以说孟子得孔子之道。而在《子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群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
  自视点就为经学。苏轼自我人生的总结最值得关注的有三:
  一是关乎命运的性格。苏轼晚年居悟时说:“吾平生遗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书谤》)这“遗口语无数”,乃因他“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偷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药物不下,必吐
  【高一语文 第1页(共8页)】
  己平素讥刺甚众,怨仇实多,难免有社命之危。但为天下之事,耿直进言,死亡亦可不辞。
  二是功业。苏轼北归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写了六言小诗(自题金山画像》。当时他已老迈,朝廷风波未平,仕途无望。论平生功业即事功,他说了三个流匪地:贵州、惠州、德州。其实他在三州均无自我期望的功业,黄州时说周公瑾而醉酒江月,感叹自己功业未成;惠州时观白水苍山,自吟“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回居六首其一》);离开海南之际,高歌“九死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御”,悲愤之际诙谐自嘲。
  三是成就。苏轼北归时对李端叔说,我65岁了,你力毛发与年龄相称,不知能否与你相见。这且不说,“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答李端叔其三》)。这“了得”的《易》《书》《论语传》,合称“经学三书”或“海南三书”,即《易传》《书传》《论语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只说“经学三书”让他的人生没有虚度,三书的(论语说)教侠,《易传》有其父其弟之功,《书侍》最集中表达的是他的仁义思想,劝人忠于仁义,积学以成。显然,他自认一生的成就是经学而不是文学。
  关于仁义的表达。苏轼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很深,苏辙为他写墓志铭,提到少年苏轼读(庄子》甚合己心,居名、居僧的随缘委命,来自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集释•人间化。居修以《陶渊明集》为友,遍和陶诗。苏轼深得庄、陶的人生精神,故能在流跃地化园著为平淡,化优仿为快乐。但他思想的主导不是庄子的道道,也非陶渊明的静穆,而是儒学的仁义。
  升为“至仁”,强调仁的完善,用之以安天下。苏轼对仁义的表达如此,其用当符合韩愈说的“行而以仁义兼济天下。
  苏轼一生道流贬,始终达观面对生活,在黄州乐于做黄州人,在惠州乐于做惠州人,在海南干脆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寄海南黎民表》),无论怎样颠滓,始终不连仁义。他的“仁统“表现了自己的基本理念和对社会治理的深切关怀,与韩愈的“道统”相似,只是未足以“道”。
  (摘编自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1.下列关于韩愈“道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在《原道》中明确阐述“道”的内涵,并将其与佛、老之“道”区分开来,且以古文传道,致力于续孔孟之道。
  B.从尧、舜到孔、孟是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时道统不再完美,韩愈终生践行仁义,为传承道统做出了不懈努力。
  C.后世认为韩愈继承了儒学道统,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对儒学道统的传承做了梳理,也肯定了韩愈对儒学道统的继承。
  D.苏洵认为韩愈是儒学道统的唯一继承者,韩愈在《原道》与《论佛骨表》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对道统的执着追求。
  【高一语文 第2页(共8页)】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高度赞誉与其他文章中的批评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评价。
  B.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但苏轼的儒学国受老庄等影响而不如韩愈。
  C.苏轼在北归时对李端叔表示,自己一生的成就不在于“经学三书”,而是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
  D.苏轼深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他在黄州、嘉州、儋州等地的经历也可以体现庄、陶对他思想的主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虽然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而未乐其实,以及其性三品论流人佛、老而不自知,却完全认同韩愈的道统。
  B.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都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功业,因此他说这三个地方是他的功业所在,实则是一种被贬的自嘲。
  C.苏轼的(易传)(书传)《论语说)在他生前宋刊行,苏轼最后托付给钱济明,并相信它们在未来会得到认可。
  D.苏轼一生遭流贬,但始终达观面对生活,不违儒家之仁义,他的“仁统”就是由于受儒学仁义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4.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成就在于经学,请结合文本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原因。(4分)
  5.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韩愈的“道统”和苏轼的“仁统”思想的异同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屋场农忙①周缶工
  从七岁开始,最初是大人带到田里好玩,再到当帮工,后来做主劳动力,直至十七岁在城里参加工作。十来年间,农忙时节我都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如今仍心有余悸。偶尔还会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劳作,不知何处是尽头。
  那时,对于小孩来讲,农忙首先从春拍开始。插禾时弯腰轮背,动作简单,将禾苗用手插在方格的十字架处,要求深浅刚好,多少合适,横竖成线。人在水田里,头上太阳照耀,脚下水面反射,容易腰酸背痛,头昏眼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