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090字。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的依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仅靠老思维、老经验、老路子显然不行。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摘编自王诗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材料二:
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熟悉的火箭升空画面,感受升空那一刻的激动人心,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又有多少人清楚其背后经历的多次试验与失败?长征故事在祖国大地继续吟唱着。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就超过400人。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航天官兵和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破解难题,开创美好未来。
B.当下,我们要想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条新道路,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
C.材料二中火箭研发团队成员大多不满35岁,且大部分是硕士,这个团队是世界航天人才队伍中最年轻的一支,具有强大的创新力。
D.文昌发射场的建成离不开航天官兵与科技工作者的付出、星光村村民和普通建筑者的助力,这说明伟大事业既需要杰出人物,也需要普通民众。
2.下列对材料二与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首段中的两个设问句揭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成功的背后是众多航天人的辛勤付出。
B.材料三中“眼看观众已经入场”“一盏闪烁微光的马灯逐渐明亮起来”等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
C.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提及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某些场景,都是为了表现红军的勇于牺牲与奉献,说明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D.材料二中航天人为航天事业的拼搏与材料三中“红飘带”数字体验馆成功出圈,均是材料一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具体表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红军“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的一项是( )
A.行军途中,女战士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不丢下一位战友。
B.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C.红五军团第34师为掩护主力部队渡湘江,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斗争,最终全部阵亡。
D.周广才带领红军战士过草地时,因没有食物,就只能将战争中缴获的皮带煮熟用以充饥。
4.材料一与材料三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上面三则材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 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