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00字。
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诗人为何要通过塑造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呢?
首先,采用意象这种审美表达方式是和诗歌的审美特征十分吻合的。诗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要职责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所以,诗“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而意象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物象”来表现抽象之“情意”的,因此,意象是最符合诗歌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其次,诗最重要的文体特征之一是:贵含蓄蕴藉而忌浅露粗俗。写诗最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好的诗应该具有“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诗人应该通过简短的篇幅、精练的语言,给读者提供充分想象、思考的广阔天地,让读者通过反复咀嚼、再三回味从而领略蕴涵其中的丰富内涵。而意象则是最能体现诗歌这种审美特征的表现手法。
采用意象的表达方式,这也同中国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局限性的认识是分不开的。《易经•系传》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任何书写都不能把人言说的东西都充分表达出来,而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穷尽人们内心纷繁复杂的思想。面对语言表达功能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迷茫和困惑,先圣提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变通办法,即通过具体的图像展示来表现言不能尽的“意”。
(摘编自徐润润、徐楠《意象——中国诗歌审美表达的特殊方式》)
材料二:
意象的象征意蕴,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意象运用方面的重要特色。有人认为:中国古诗语言是由整个象征意象所组成的富于隐喻的语言,这种种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和希望。分析诗人如何创造自己的象征意象,就可破译蕴含在其中的人类心灵里的信息,揭示诗歌的深层结构。象征是中国古诗的生命,而诗歌中的象征形象的深刻寓意往往超越文学本身,蕴含于丰富的文化、思想乃至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之中。可以这样说,不懂象征,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深层蕴含。象征意象,是诗人对客观物象的心灵表述。由于直觉活动中强烈的主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抒情为主要职责,往往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故不如散文表达直接。
B.意象是表现抽象“情意”的具体生动的“物象”,诗人可借助意象表现言不能尽的“意”。
C.王安石的《贾生》不用意象,无细微事实,而以议论入诗,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D.无论中西,诗歌创作都不强调意象的使用,由此可见,意象并不是作诗的必备元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易经•系传》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语言表达功能具有局限性。语言难以穷尽思想。
B.材料二阐述《蜀道难》中意象与诗人仕途的关系,说明懂得象征,就能真正了解诗歌深层蕴含。
C.材料三引用大量诗句说明中国部分传统诗歌不使用意象,后又指出西方传统诗歌也有此类现象。
D.根据材料三美国意象派的兴起可知,诗歌主要运用意象表达思想和情感,中国要早于西方国家。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象征性意象”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C.红烛啊!流吧!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闻一多《红烛》)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三则材料都谈及诗歌的“意象”,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从意象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下面这首宋诗的后两句写一则文学短评,列出评论要点。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隐居苏州,终身不仕。本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迷失”在故乡
梁鸿
车在依河而建的公路上奔驰,其中有一长段高出河平面十多米。坐在车里,可以看到河里的情景:挖沙机在轰鸣,一堆堆沙高耸着,大型的运输卡车在来回奔忙,一派繁荣的建设图景。只是,十几年前奔流而下的河水、宽阔的河道不见了,那原本在河上空盘旋的水鸟更是早已不见踪迹。一种①陌生之感扑面而来。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整个乡村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路的改变。道路不断地拓宽,不断地增多,四通八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