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60字。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算法正在引导我们进入数字时代,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计算机诞生之前,算法作为数学的核心已存在了数千年。自古希腊以来,算法的身影一直伴随着数学的诞生与发展。,
  ②在欧几里得的巨著《几何原本》中,他除了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外,还发现了一个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就能解决最大公约数等问题。这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厨房长36英尺,宽15英尺,那么能够覆盖整个地面而无须切割的方形瓷砖是多大尺寸呢?你该怎么计算呢?
  ③2000年前解决这类问题的算法是这样的:假设你有两个数字,M和N,且N小于M。首先用M除以N,得到的余数记为N1。如果N1为零,那么N就是能够将这两个数整除的最大的数,即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N1不为零,则用N除以N1,得到的余数记为N2。如果N2为零,则N1是能将M和N整除的最大的数。如果N2不为零,则继续上述步骤,用N1除以N2并得到余数N3。依此类推,得到的余数是一个整数,并且随着计算的进行会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那么,算法最终一定会找到一个能够同时将M和N整除的最大的数,这个数被称为最大公约数。
  ④现在让我们回到厨房地板的问题。我们知道,厨房是长方形的,而我们要寻找的是正方形的瓷砖。假定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瓷砖的尺寸不会受到生产厂家某些规格标准的限制。首先,我们找到适合原始形状的最大方形瓷砖;然后,我们寻找到适合剩余部分的最大正方形瓷砖,依此类推⋯⋯剩余的地面空间逐渐缩小,直至成为一个正方形,这时刚好就可以用一整块瓷砖严丝合缝地填充进去。整个过程不需要切割任何一块瓷砖,如图1所示。
  ⑤我们将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算法)用数学的方式加以描述:假设M=36且N=15,则用M除以N得到余数N1=6,用N除以N1得到余数N2=3,而N1除以N2根本就没有余数,所以就可以得出3是36和15的最大公约数。
  ⑥你可以看到整个计算过程隐含有许多类似于“如果……那么……”的条件判断句式,这是算法的典型特征,也是计算机程序中算法的妙趣所在。欧几里得的古老方法触及了任何算法都应该具备的四个关键特征的核心:
  (1)它应该由一组精确的陈述和明确的指令组成。
  (2)无论输入的参数如何,这个过程都应该完成(不应该进入无限循环)。
  (3)它应该给输入算法的任何参数以答案。
  (4)在理想情况下,它的运行速度应该很快。
  ⑦在欧几里得的算法中,任何阶段都不存在歧义。因为余数在每一步运算后都会变小,有限的步数之后它必为零,这时算法就会停止并给出结果。算法的执行时间与问题的规模成正比,数字越大,耗时越长。
  ⑧如果最古老的算法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那为什么“算法”这一名词的提出要归功于一位9世纪的波斯数学家呢?穆罕默德•阿尔•花拉子密是巴格达智慧馆的首批负责人之一,他负责将古希腊数学原著翻译成阿拉伯文。“算法”是拉丁文对他名字的翻译。尽管欧几里得的算法在《几何原本》中早已阐明,但欧几里得所使用的语言非常笨拙,而且古希腊人的思维非常几何化,所以他的算法并没有被后世所广泛采用。这是因为图片并不是一种严谨的数学方法,你需要的是代数的语言,即一个字母可以作为变量代表任何数字,而这正是花拉子密的发明。
  ⑨算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通行的“货币”,因为它们是计算机系统的完美素材。算法利用我们解决问题的模式,反过来引导我们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机不需要思考,它只要不停地遵循算法、执行指令即可,就像变魔术一样,答案自己就会蹦出来。
  (摘编自阿达•洛夫莱斯《算法,网络时代的生活秘诀》)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信任一直是人类互动的基石,是社会、经济和政府赖以建立的基础。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应用普及,现实世界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被各种算法包裹的社会计算空间。在这样一个计算空间中,人人皆为算法使用者,同时又皆为算法对象,不停地被各种算法影响和操控。
  ②在现实生活中,算法从来就不是客观中立的,至少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公正无私”,算法在赋权和便利一部分人的同时,算法滥用、算法误用和算法垄断也在排斥和边缘化另外一部分人,并使之日趋沦落为“算法难民”或“人工智能的奴役对象”。
  ③社会对人工智能系统及其所承载服务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不完整数据和错误数据的使用;其次,人工智能算法黑箱的不透明性使得社会信任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再次’,算法泛滥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过度部署正在威胁个人隐私安全;最后,数据垄断和算法垄断会进一步强化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均并助长平台的数字话语霸权。
  (摘编自董青岭《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黑箱与信任重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算法早已伴随着数学的诞生与发展而存在,比计算机的诞生要早上数千年,只不过在数字时代才被人们关注。   
  B.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计算了关于厨房铺瓷砖的问题,并由此发现了一个方法,按照这个方法能解决最大公约数等问题。
  C.如果瓷砖的尺寸不受厂家规格标准的限制,那么,我们在厨房场景中不需要切割任何一块瓷砖就可以找到最贴合的瓷砖。
  D.算法是拉丁文对花拉子密的名字的翻译,有了算法,计算机不需要思考,只需要不停地遵循算法、执行指令就可以得到答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算法典型特征是计算过程隐含有许多条件判断句式,任何阶段都不存在歧义,执行时间越长,问题的规模越大。
  B.因为信任是人类互动的基础;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建立在信任之上,否则就会引起新时代的数字信任危机。
  C.人们常常认为算法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算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不能信任算法。
  D.数据的不完整、算法黑箱的不透明、算法的泛滥以及算法的垄断等都会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影响算法信任的一项是(   )(3分)
  A.小花是某药品宣发部门人员,她利用AI在网上夸大药品疗效,吸引人们的注意。
  B.小红看电影前上网查电影评分,选择了一部高分电影,但看完后觉得与评分差距太大。
  C.小明和小兰同时使用某一平台APP点外卖,但是看到的价格却截然不同。
  D.小黑是农田技术员,他利用算法驱动无人机对农田进行药物喷洒,防止病虫害。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危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跑警报
  宗璞
  ①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㥅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②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③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