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040字。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25年1月
  注意: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如同一双瞭望宇宙的明眸,其落成是中国乃至世界射电天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信念:支撑传奇工程
  第一次在招聘信息里看到FAST这个项目,姜鹏曾怀疑它到底是不是真的。
  如果把这台巨型望远镜看作眼球,那么下方必须有足够稳固的“视网膜”——索网——来支撑它的重量。索网的不同部位均要能够形成抛物面,需要根据观测目标的位置改变形状,还要有极高的疲劳性能要求,至少使用30年。
  “一个无从设想实践路径的项目,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创意团队,它的独特性和挑战性反而让我想试试看。”姜鹏越想越觉得自己与FAST契合。他曾攻读水工结构工程和固体力学,恰好覆盖了项目所需的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它满足了我对工程的一切设想,万一干成了,那一定是个传奇工程!”
  带着无畏、兴奋和一点迷茫,31岁的姜鹏一头扎到贵州平塘的深山里,加入FAST工程建设团队,开启一段创造传奇的旅程。
  和最初预判的一样,由9000多根钢索编织而成的索网是FAST工程最难的环节,而且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市场上的钢索材质没有任何一种能满足这个要求,FAST团队开始摸索自研。整个团队如履薄冰,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无法达到预定的精度要求。他至今记得一天夜里,自己在工地现场搭设的工棚里休息,脑海中还在不停比对着白天查看的钢索构型和设计图,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会不会之前给施工方输出的数据中有一段钢索的长度参数有误?
  “就是两秒的时间,我全身都被汗浸透了。我担心自己犯了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无法挽回。人生中我只有一次这么害怕过。”姜鹏立刻打开电脑细细排查,确认并无差错后才放心入睡。时至今日回想起那个夜晚,那种瞬时的心惊依然清晰。
  这是从0到1的过程,“百亿光年再遥远,都始于最初的起点”,然而站在起点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是否真的能抵达百亿光年之外。支撑着姜鹏的,唯有科研人朴素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奋斗,从而立到白头。
  定力:传好巡天人的接力棒
  姜鹏的接力棒,是从“天眼之父”南仁东手里传过来的。这位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称号的老人负责FAST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领导了FAST工程建设。2017年,望远镜调试的担子交给了姜鹏。
  一同交到他手里的,还有老一辈科研人勤恳务实的精神内核。从2009年到现在,姜鹏说自己的每一天都在为FAST努力。尽管在这过程中充满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压力,他从未想过放弃。“天眼”在他心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它不能仅用“项目”二字来概括,FAST背后,是科研团队的尊严。
  事实上,姜鹏还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年轻一代的斗志。此时FAST已经建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这也是整个团队最迷茫的时期。FAST因其复杂性,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天眼”一直是伴随着质疑成长的,进入调试阶段,质疑再度席卷而来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设想实践路径,看似不着边际的创意团队,使姜鹏在怀疑FAST项目真实性的同时更产生了兴趣。
  B. 索网是FAST工程最难的环节,它要能支撑巨型望远镜的重量,且不同部位都要能够形成抛物面。
  C. 2017年FAST进入建成后的调试阶段,由于其复杂性及遭受的质疑声,团队成员难免感到心里没底。
  D. FAST发现了当下人类能探测到的最远一批中性氢星系,中国天文学家因此站在了人类视野的前沿。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索网编织过程因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钢索需要自研和预定精度要求高等因素,使整个团队如履薄冰。
  B. 姜鹏花近三个月拿出的调试方案详尽且有说服力,成为感染团队中的年轻人,消除他们疑虑的“定心丸”。
  C. 从前文两个小标题的内容组成和短语类型来看,在①文中处可以填入“认知探索深空的意义”。
  D. 为人类造出观星的“眼睛”是非凡的挑战,需要科研人日复一日地奋斗,这一过程没有浪漫可言。
  3.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比如,虽有迷茫,姜鹏还是一头扎进深山,加入FAST工程建设团队。
  B. 文中“就是两秒的时间,我全身都被汗浸透了”的细节,把姜鹏如履薄冰、严谨负责的形象表现得真切感人。
  C. 文章以事实叙述和人物语言真实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不直接表明观点、表达情感,写法与《喜看稻菽千重浪》相似。
  D. 文章以“第一次在招聘信息里看到FAST这个项目”始,以“回想起当初那条招聘信息”终,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4. 正如文中姜鹏所说“百亿光年再遥远,都始于最初的起点”,请根据全文简要说明中国天眼项目获得成功的“起点”有哪些。
  5. 文章用小标题的形式将这篇人物通讯分为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姜鹏作为FAST项目关键人物的成就与挑战。文章以FAST项目为背景,通过姜鹏在技术研发中的艰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表现了科学研究的不易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将姜鹏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信念贯穿始终。小标题将文章自然分段,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主题。文章不仅展示了FAST的技术突破,也探讨了科学探索的深刻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D“探测”错误,在原文中是“直接探测”,概念不同;“中国天文学家因此站在了人类视野的前沿”错误,中国天文学家因“FAST”而得以站在人类视野的前沿,而非因“FAST发现了……”,理解错误。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州拾梦记
  柯灵
  时光使红颜少女头白,母亲出嫁后却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她出生的乡土。悠悠五十年,她在人海中浮荡。从陕西到四川,又到南国的广州。满清的覆亡使我的父亲丢了官,全家都回到浙东故乡,这以后二十年的暮景,她更从荣华的边缘跌入衰颓的困境。家里的人逐渐死去,流散了,却留着这受尽风浪的老人,再来经历冷暖人情,炎凉世味。
  四五年前的一把火,这才又把她烧到了上海。越过千山万水的迷路的倦鸟如今无意中飞近了旧枝。她应当去重温一次故园风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