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61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调研考试语文试题(A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说,山水诗是对人世间具有浓厚兴趣的诗。瓯江之所以能成为山水诗派的发源地,在于形,也在于神。
  自然山水与诗人从来都是相互成就。八百里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经山地、河谷、平原和海岸,从山润溪流到滚滚江涛,形成了时而源源、时而欢腾、时而汹涌的江河胜景,孕育出“池塘生春草,因柳变鸣禽”的瓯江诗韵。
  山水之间,失意与诗意往往相通。诗人总能在自然风物里寻得超越自然和人生的恒久情感,正所谓“赋到沧桑句便工”。屡遭贬谪、辗转遂昌的汤显祖,从瓯江山水中汲取慰籍,吟唱出“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推行劝课农桑、重教兴学、轻刑宽狱,实现了从失意到诗意人生的跃迁。
  与先贤隔空对话,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这在瓯江山水诗中也有体现。如果说瓯江山水与谢灵运的相逼多少有些偶然,那么由连绵山峰、朵朵浪花激荡的文脉,则为瓯江山水诗路的繁盛埋下伏笔。“追星”而来的李白,重走偶像走过的路,写下对“山水诗鼻祖”的仰慕。因为会友而游山水的孟浩然,在谢灵运登岛的地方,留下“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的诗句。
  山水诗里有什么?当诗人们从这段充满故事的长路上走过,他们又为何而吟咏?
  诗人赏山水,看到的不仅是雄伟瑰丽的自然,更是跳出樊笼的自在。谢灵运“展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看到了“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的山间美景。秦观醉卧古藤阴下,行到小溪深处,静听黄鹂千百,别有一番境界。陆游则留恋瓯江绿树倒影,“一到南围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琶洲”。
  瓯江山水,流淌着人生失意时的绝地反击。瓯江汇集了许多有故事的人,左迁谪居者有之,壮志难酬者有之,自我放逐者有之。然而,山高水远牵绊不住行路的脚步,诗人们也从不陷于自伤悲叹,他们灵魂深处的志趣和傲骨,都在字里行间水落石出。“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面对宦海沉浮中的得失无常,谢灵运绝不委曲求全,写下“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的豪言。
  有人在山水间找到精神的栖居,“天子呼来不上船”,未必不是一种圆满。瓯江中上游群山连绵、林壑优美,来此潜心研修、隐逸山林的人络绎不绝。唐代诗人徐凝钟情于此,写下“黄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宋代诗人管师复,留下“半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隐者之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世者与山水天地融为一体。
  在千年后的今天,瓯江仍在,山水仍在,但这个时代还需要山水诗吗?
  千年以前的诗人向往尘世之外的“桃花源”,忙碌的现代人向往“有风的地方”,无论是“浓人”还是“淡人”、“I人”还是“E人”,都能在山居生活、山岭风物、山道江湖中发现“情绪出口”,找到“解压良方”。在开了倍速的生活中,身体盼望着逸出钢筋水泥的丛林,心灵呐喊着挣脱经纶世务的枷锁,今天的我们,又怎能没有山水诗呢?
  (摘编自新浪新闻《今天,我们还需要山水诗吗》)
  材料二: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脱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薪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到了唐代,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百里瓯江是山水诗派的发源地,历代诗人流连于此,描绘人与自然、情与景,形成绵长的瓯江诗韵。
  B. 汤显祖被贬遂昌却政绩卓然,谢灵运于得失无常中坚守志向,瓯江山水让文人实现从失意到诗意的融通。
  C. 南朝山水诗致力于描写山容水态,到了唐代,山水诗开始与隐逸思想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唐代山水诗人各具风格,其中孟浩然恬淡孤清,王维富有情韵,李白以气势取胜,杜甫则显沉郁悲枪。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瓯江山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历代诗人的吟咏唱和又厚积成瓯江繁盛的文脉。
  B. 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是唐代山水诗不同于南朝山水诗的客观原因。
  C. 唐代山水诗洋溢着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勾连古今,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营养。
  D. 南朝山水诗之所以被否定,是因为它追求形似而不追求神似,过于繁杂丰富。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山水诗”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服装品牌,将山水诗画绣在新款商品上,增加了古典诗意美,受顾客好评。
  B. 旅行社开发“诗意山水”文化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游山玩水中找到诗和远方。
  C. 辩论会上,辩手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阐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D. 设计师们从山水诗汲取灵感,设计出既具东方美学特点又有现代风格的景观。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前三段的论证思路。
  5. 山水诗具有丰富的内蕴,如材料一第六段“诗人赏山水,看到的不仅是雄伟瑰丽的自然,更是跳出樊笼的自在”。请结合两则材料中山水诗的其他内蕴,以“中国山水诗”为开头,仿照此句的逻辑关系再写一句,并用教材中有关山水的诗歌的例子加以说明。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探讨了山水诗的价值与演变,强调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材料一展示了自然山水对诗人心灵的慰籍和艺术创作的启迪,呼应现代社会仍需要山水诗的观点。材料二则通过比较南朝与唐代山水诗的形式和内涵的变化,强调唐代山水诗达到的艺术顶峰以及其民族自豪感。两篇文章共同肯定了山水诗在人生情感融通和文化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到了唐代,山水诗开始与隐逸思想结合”错误,由原文“中国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和崇尚山林隐逸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隐逸思想在唐代山水诗里也时时有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追寻真实的张思德(节选)
  李后强
  据史料记载,1941年隆冬季节,张思德与两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执行公务,路过石砭时,看到一辆小汽车正陷在磨沟的冰窟窿里动弹不得。他马上奔过去,不顾寒冷刺骨踏进冰水里,与战友一起用力把车推离冰窟窿。这辆车正是毛主席乘坐的,毛主席询问后记下张思德的名字,感谢并称赞道:“同志啊,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1942年春天,杨家岭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