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780字。

  机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与中国自身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西方对中国的各种讨论令西方正视自己的身份,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西方观念的映射。中华文明在思想成就和物质成就方面与欧洲文明不相上下,却没有沿着欧洲的历史轨迹发展,至少在19世纪下半叶即欧洲开始在“远东”存在感日益强烈之前就是如此。从这一层面出发,中国确实是西方的“他者”。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较少受到西方的影响,却取得了令西方印象深刻的成就。
  英国生物化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将中国理解为“与欧洲成就不相上下的‘他者’”,他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至今仍是探讨欧洲与中国的联系的范例。李约瑟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古代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在科技、政治和经济上比欧洲先进许多,为什么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却没有首先发生在近代中国?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认为中国和欧洲都一直在朝着现代科学的方向努力,欧洲只是抢先了一步,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李约瑟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假设。然而,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知识精英是否对各自的社会有类似的认识与目标,这一点非常不明朗。尽管如此,李约瑟确实注意到这两种文明之间的两个普遍差异,这两个差异反映了双方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李约瑟注意到中国与欧洲的第一个关键差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方略,欧洲则缺乏这种政治团结。除了战争时期国家存亡受到威胁,西方大多数创新活动不是在国家的委托下进行的。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能够在不需要持续性的自发创新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整体稳定,这一点一直令欧洲人印象深刻。
  西方人之所以敢于冒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解决国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自科学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迅速而多样的变革,需要同时面对众多问题。因此,西方社会“尝试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意愿较为强烈。他们认为,未来的开放性与其说是一种威胁,不如说是一种机遇。奇迹是可能发生的。
  这与中国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在15世纪开启了与欧洲“地理大发现”相似的历程,但这段时间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决定专注于处理国内问题,并且认为最好通过国内方案来解决相关问题,而非诉诸任何可能在海外发现的方法。在今天的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
  李约瑟注意到中国与欧洲的第二个关键差异是,中国更有效地区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中国在这方面与古希腊具有相似性。柏拉图设想了反映社会秩序的知识等级制度,并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混合持怀疑态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提出如此丰富且后来成为欧洲科学革命核心要义的思想,自己却未曾付诸实践。实际上,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人王”在获得统治权之前,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研究,在这段时间内,他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浮华产生免疫力。
  与古希腊人相比,中国人对理论知识的看法似乎更加两极化,可以通过对比儒家和道家思想来思考这一点。从西方的视角看,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与原理本可分别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奠定基础,但它们并未如此发展。儒家把社会秩序作为整个人类状况的模型,而道家则把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而非交互的对象。前者仰仗朝廷,后者则隐居乡野。他们都不倾向于进行比较研究和实验研究,以检验自己知识主张的确切边界。
  (摘编自史蒂夫•富勒《从西方视角看中国哲学与文明》,练志闲译)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较少受到西方的影响,这导致中、西方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的不同。
  B.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比欧洲先进多了,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中国,欧洲抢先了一步。
  C. 中国的科技创新是服务于国家方略的,中国能够在不需要持续性的自发创新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整体稳定。
  D. 中国比欧洲国家更有效地区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李约瑟认为这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性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不同,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西方观念的映射。
  B. 李约瑟将中国理解为“与欧洲成就不相上下的‘他者’”,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探讨欧洲与中国的联系的范例,说明他的观点得到一些认可。
  C. 与古希腊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对理论知识的看法似乎更加两极化,儒家基本思想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而道家基本思想为人文科学奠定了基础。
  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这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来的。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对中、西方文明(社会)的表述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主张向外扩展,其在思想成就和物质成就方面曾一度与欧洲文明不相上下。
  B. 西方社会自科学革命以来,经历了迅速而多样的变革,主要通过国内方案来解决相关问题。
  C. 古希腊人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却未能付诸实践,是因为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混合起来。
  D. 儒家仰仗朝廷,把社会秩序作为整个人类状况的模型,而道家则隐居乡野,把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
  4. 材料二使用了反复和排比,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西方与中国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不同理解。文章通过李约瑟的视角,分析了中西方在历史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了西方的变革性与中国的稳定性之间的对比。材料二强调了中华文明的优秀特质,如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进一步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根基。文章揭示了中西方文明在发展路径和文化理念上的独特性,同时体现出对中华文明特质的赞誉和认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导致……”归因错误,中华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较少受到西方的影响是客观事实,不是影响中、西方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不同的原因。理解不同的原因应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西方观念的映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喊了我一声
  杜永利
  ①世界是如此安静,却暗藏紧张的气息。我们将无人机的镜头对准东方,屏住呼吸,只等太阳一跃而起的瞬间。
  ②为了这一场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我们和引路的农人一起趟进麦田,等待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一路追着收割机,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勤劳”“平原”“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还拍摄了乡村新面貌——欧洲风车在中国大山深处扎根;连通晋豫两省的古道边,一座座石头房子拂去岁月尘埃,挂上网红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