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570字。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题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以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自2000年开始发展老龄事业,继而形成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该意见的发布表明,发展银发经济已在事实上被纳入国家战略安排。银发经济不只具有养老保障事业的属性,而且是经济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抓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人口老龄化既具有与世界同步的一些共性特征,也表现出与国家发展进程相关的独特性,后者决定了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将面临的情境和挑战。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效应相叠加,导致家庭规模日趋缩小,但居家养老依然为主流养老模式。快速扩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和居家养老的主流需求将是我国银发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这意味着“家门口养老”的相关配套将成为养老消费市场的重要部分,而“上门养老服务”或成为新经济业态。在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下,银发经济需要统筹不同的社会系统,推进养老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壮大,为家庭各方成员提供整体性服务。
我国老龄人口具有高度异质性,代际差异显著,核心需求层次多、多样性强。当前,我国老年群体按其出生年代的不同大致有40年的年龄跨度,其成长经历交叠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不同阶段,因而在教育文化程度、财富积累等个体特征以及消费习惯、需求偏好等行为特征方面均形成了高度的异质性。面对如此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差异性需求,目前银发经济的供给体系尚不完善,大部分健康养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适老化也并不充分,在研发和应用丰富度上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了发掘银发经济中蕴含的巨大潜能,需要抓住老龄化相关需求不断变化的特性。
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快速步入老龄化,叠加人口流动的影响,使得老龄化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从城乡视角来看,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流动并在步入老年后向农村回流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城乡倒置”现象。从地域视角来看,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接下来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在省级层面,结合人均GDP与老龄人口占比两个指标可见,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同步,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区处于“边富边老”的状态,大部分省区则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老资源的错配,增加了应对的复杂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独有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结合现实国情,注重多元主体的整合参与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在保证老龄服务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银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以及创新性产品、服务和工作机会。银发经济以更长远、更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引领,以整体性为行动策略,以全生命周期关怀为战略目标,助力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选自高颖《银发经济的发展机遇及其布局》,有删改)
材料二:
养老观念是一个慢变量。当代青年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到多元自主发生着转折性变化,既是顺应国家构建多层次银发经济供给格局的时代要求,也是站在更宽广的视域下为自身及家庭作出未雨绸缪的养老储备。
当代青年对银发经济的关注内容呈现出融合多样性。当代青年并不像老年群体更多关注晚年生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老龄事业后我国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形成了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
B. 我国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和人口出生率下降两个因素叠加所致。
C. 教育程度、财富积累、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国老年人口具有高度异质性。
D. “城乡倒置”现象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大规模涌向城镇,老年后又回流农村有关。
2. 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青年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到多元自主的变化既顺应时代要求也兼顾自身和家庭需要。
B. 与老年群体有所不同,当代青年更关注晚年生活的直接需求满足,比如有足够的养老金。
C. 当代青年对银发经济的关注视域较为广阔,涉及各类经济主体的政策安排与自主选择。
D. 报告指出,30~39岁的青年因为所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对养老规划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3.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州朱砂古镇结合老人出游实际,与医院合作,配备近千张床位,符合发展银发经济的要求。
B. 第二届“西安老博会”有利于协调养老资源,是中西部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
C. 市场上同质化较强的“低价老年旅游团”能满足老人高品质出游的需求,值得大力推广。
D. 中国工商银行上线的个人养老金业务产品多元,青年人可以购买,将其作为养老储备。
4. 班上拟组织一次“养老储备,未雨绸缪”的主题活动,你将就“如何将养老意识付诸行动”这一话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拟定你的发言要点。
5. 两则材料都围绕“银发经济”展开,但论述的侧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银发经济”为核心,从国家政策、社会现状及青年群体观念变化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材料一重点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特性及其对银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突出国情差异,并强调全生命周期关怀和产业整合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聚焦青年养老观念的转变及其对银发经济的促进作用,从意识与行动的反差到经济主体的适应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全篇内容逻辑详尽,结构清晰,既有理论深度也有数据支撑,展现了老龄化背景下经济创新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发展老龄事业后我国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错。原文“我国自2000年开始发展老龄事业,继而形成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表明我国自 2000 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继而发展老龄事业并形成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并非发展老龄事业后才步入老龄化社会。
B.“是由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和人口出生率下降两个因素叠加所致”以偏概全,虽然材料提到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与人口出生率下降叠加导致家庭规模日趋缩小,但这只是其中部分原因,表述过于绝对,因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也是叠加因素之一。
C.“……决定了我国老年人口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合文意。原文“我国老年群体按其出生年代的不同大致有40年的年龄跨度,其成长经历交叠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不同阶段,因而在教育文化程度、财富积累等个体特征以及消费习惯、需求偏好等行为特征方面均形成了高度的异质性”,我国老年人口具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初见玛丝洛娃受审
【俄】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个被告是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和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当她在人们面前走过时,就连那个宪兵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直到她坐下。等她坐下了,宪兵这才仿佛觉得有失体统,慌忙转过脸去,振作精神,木然望着窗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