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621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具体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前,需要对“文化基本精神”一词的含义做一点说明。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其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即文物、制度、习惯等,文化的精神即思想。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种能够作为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基本思想,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文化的基本思想,同时也一定是文化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思想,是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要而言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系统,其纲领“刚健有为”思想也自成系统。粗略地看,《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除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绝不停止的意思外,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还有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之义。《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的原则。《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据高亨考证,“能止健”当作“健能止”,“能”读为“而”。“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叫作“穷”。事物发展到极盛就要向反面变化,这叫“变”。通过变革或革命,原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就会一变而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通”,而“通则久”。正因为如此,《周易大传》把“通天下之变”作为一条重要原则。
  总之,《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由于《周易大传》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其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刚强不屈之义,君子应效法天体,自强不息,早起晚睡,劳作不止。
  B.作者引用《周易大传》,阐述事物发展到了“穷”的地步时就应该变革或革命,这样“变则通”,而“通则久”。
  C.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
  D.高亨认为,《周易大传》中“健能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他的考证能证明“自强不息”含有“刚中”的原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中的“两句话”指《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文化的基本精神即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它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加点处的“及时”指以自强不息跟永远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
  D.加点处的“刚健”指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之义。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苍鹰、猛虎、雄狮、奔马之类,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B.中国的革命、变法、革新都非常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通变”当作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或旗帜的也非常多。
  C.中国绘画重视画外之意,留下大片空白,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
  D.《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史上治水的大禹,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的英雄豪杰的写照,激励中国人民奋勇直前。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刚健有为”,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年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绣鞋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她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