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790字。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校勘学通常是指对某部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相关的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异同,辨别正误。校勘学首先应该梳理异文,而异文的产生跟文本的流传过程密切相关。文本经历了口传时代、抄传时代、印本时代,不同时代异文产生及表现形式往往有所区别。
口传时代,因为辗转的传讹,曲解本意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将其记录下来难免存在差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写本时代。写本抄传的时代,既有简册散乱导致的文本错简现象,又有字体演变造成的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的差异。在抄写过程中,囿于抄手的水平,又会产生俗字、减字、错别字等情况。抄本不但数量繁众,传承难明,而且随意性强,极易产生异本异文。抄写者有抄写的脱漏,有无意的增添,也有臆断的擅改,还有无知的妄改,过度的文字加工甚至改变了原创作品的面貌。故而写本文献的校勘有其独特性,如口讹、形讹、笔讹、主观臆改等,在将其与印本文献一同校勘时要更加慎重。
宋代开始进入印本时代,学者、编者、校者继承的是丰富而混乱的写本遗产,不得不面对众多抄本异文,并从中选出正确文本。较之于以往的正定字形,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文本的差异产生了强烈的关怀,由此产生了对于善本的追求,校勘精良的善本也成为世人追逐的对象。另外,此时期校勘之学上升到官学地位,以馆阁人员为主体,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之上对历代正史、诸子要籍、医药典籍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并刊印颁行,成为影响广泛的版本。然而我们在肯定宋人校勘工作的同时,仍需对其加以反思。宋代除了馆阁校勘之外,实际上对于异文的取舍存在比较大的裁量度,一些宋人的校勘编辑在后世看来主观性较大。比如说柳开校定韩愈的文集时,其改动多达五千多字;方崧卿校勘《韩集举正》时“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印本经历了宋人对于异文的选择、改造,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应考虑到写本的可贵。朱德熙先生指出“比起宋以后的刻本来,唐代类书用的本子以及敦煌唐写本,跟竹简本或帛书本要接近得多。这说明印刷术的兴起一方面减少了古书失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比较剧烈地改变古书面貌的可能性”。
写本时代的校勘,文本校勘多是文字的纠误和字形的订正,其依据在文本内部或它书征引,这是由抄传文献复杂性决定的。进入印本时代之后,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间可以进行版本源流的梳理,逐步建立起今日基于版本谱系的校勘学。
(摘编自刘玉才《校勘何以为学》)
材料二:
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的错误。校勘学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见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传时代,信息口口相传,缺乏相对固定的载体,辗转传讹的情况频繁发生,从而导致异文现象比较普遍。
B.写本抄传时代,异文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抄写者水平有关,也与简册散乱引起的文本错简现象等有关。
C.北宋时期,学者、编者以及校者面对众多的写本遗产,为了完全还原古书原貌,开始追求校勘精良的善本。
D.印本时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官方组织的校勘刊印颁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古书失传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校勘学要改正传写错误的目的来看,其工作中“改正错误”比“发见错误”和“证明所改不误”更重要。
B.客观发见错误的方式之所以更准确、更可靠,是因为它不需要像主观发见错误那样依赖读者的个人理解。
C.甲本改拓本原文为“从伯父历视友,旋结”,乙本从甲本而来,但依然有所改动,可见校者主观的论断。
D.发见错误必须倚靠不同版本的本子,只要广泛地搜求校本的不同版本,人们就可以发现并改正文本的错误。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结构文章,指出校勘学者对不同时代文本应有的态度,并着重介绍宋代校勘学在理念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变化。
B.材料二中提到的两种发见错误的方式,主观发见表现为材料一中抄写者的主观臆改,客观发见表现为依据版本谱系的校勘。
C.在材料二所举的例子中,若没有找到原碑拓本,仅凭甲本和乙本,很难确定该句的正确表述,这说明了用不同本子对勘的重要性。
D.材料二中甲本和乙本对墓表的改动,可以证明材料一中所说的抄写者“有臆断的擅改,还有无知的妄改”的观点。
4.两则材料在介绍校勘过程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语言风格迥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5.学习课文《〈老子〉四章》中的第六十四章时,小刚查到该章有以下几个古籍版本,发现课文是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经过校勘完成的。请根据材料分析课文经历了怎样的校勘过程。(6分)
版本一:战国中期郭店楚简(残缺文字用“□”表示,异文部分加黑标示)
甲组(一)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甲组(二)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泮也。 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末。九层之台,作|足下。
版本二:西汉初期马王堆帛书(甲本)(残缺文字用“□”表示)
其安也,易持也□□□□□□□□□□□□□□□□□□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嬴土。百仁之高,台于足□□□□□□□□□□□□□□□□□也[无败□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 故慎终若始,则□□□□□□□□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駡;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弗敢为。
版本三:宋刻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胞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豪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改革者
李春雷
改革,是这个时代最热辣的浪花。
而“改革”一词,到底来源于哪里?
赵武灵王!
历史公认,赵武灵王,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而他倡导的“胡服骑射”,更是“改革”的滥觞和代词。
赵雍,即本文的主人公——赵武灵王。
当时,虽已是战国初期,礼崩乐坏,但周天子在上,余威和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