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8500字。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展卷安!让我们放平心态,开启语文之旅••••••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文学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语段,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秋,话团圆之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既温xīn又浪漫,既具传统韵味又与时俱进的节日,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
  在中秋的月光下,我们感受着团圆的氛围。当圆圆的月饼摆满桌案,当五彩的花灯随风摇曳,当家人围坐共赏明月••••••传统的中秋习俗就在这些温xīn美好的场景中展现。这中秋习俗画卷,描绘着家庭的和睦团圆,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2. 用正楷准确、规范抄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3. “赏月、吃月饼、燃灯、观潮”都是中秋习俗,请选择一种中秋习俗,并阐明其文化意蕴。(2分)
  端午,寻文化之根  
  端午,传承千年的节日,散发着独特魅力。①端午习俗甲(五花八门/丰富多样),像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 。②“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③其中,包粽子寓意着纪念屈原,也象征着家庭的团聚与传承 。④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乙(传承/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4. 语段画横线处的语句排序不当,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2分 )
  A. ②③①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③④
  5. 从语段括号内为甲、乙两处选择适合语境的词语。(2分)
  A. 丰富多彩  传递         B. 五花八门  传承
  C. 丰富多彩  传承         D. 五花八门  传递
  6.  下面两幅图,哪一幅更适合作为“端午乐,知民俗”的配图?请结合图片内容和端午习俗说明理由。(2分)
  图一                               图二
  诗文,探文化之旅
  来到苏轼的居所,正值中秋佳节,庭院洒满银白月光,苏轼邀你一同赏月。此情此景,恰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里描述的“____①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充满诗意与闲适 。
  攀登泰山过程中,山势越发陡峭,当终于登上山顶,俯瞰四周,连绵群山尽收眼底,此时你想起杜甫《望岳》中“ __②__ ,_③___  ”的诗句,诗人当年登高时的豪情壮志仿佛也传递到了自己身上, 心中涌起对古人妙笔的赞叹。
  当看到新旧交替的自然景象,又会联想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  沉舟侧畔千帆过 , ___④____ ”,明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不必过于伤怀。
  分别之时,你心中满是不舍,于是借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___⑤___,__⑥____”来宽慰彼此,坚信深厚的友情不会因距离而疏远 。
  7.  假如你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代的文化探寻之旅,在旅途中,你邂逅了诸多名场景,请用合适古诗文将语段补充完整。(6分)
  传承,咏千年之韵
  同学们,传承文化,是在古籍善本的墨香里,聆听先贤的智慧低语;传承文化,是在戏曲舞台的水袖间,品味千年的悲欢离合;传承文化,       ,      。
  8. 结合语境,以“传承文化”为主题,仿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2题。(11分)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志存高远,为国为民”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