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20字。
2025-2025 学年高三 4 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5 年 4 月 24 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共 5 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不仅为本国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绿色发展倾全力,成果丰硕展新颜
近年来,中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长江源头沱沱河畔,日本导演竹内亮观察到了令他动容的一幕:志愿者们将捡回来的垃圾分类研究,对垃圾包装所属品牌归纳整理,再将信息反馈给相关品牌商,以推动包装材料革新。通过拍摄纪录片剧场版《再会长江》,竹内亮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接受采访时,他表示:“10 多年来,长江水更清、环境更美,江豚数量明显增加。我真切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数字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当中。”
芮悟峰曾两度出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中国工作生活 20 余年,见证了中国城市的绿色蝶变。“我曾去过拉萨,那里天空湛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芮悟峰表示,希望德中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领域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曾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感慨道:“绿意盎然的花园随处可见,为城市增添灵动之美。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不懈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他表示,“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为何如此显著?走访过中国多个县市的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韦斯利•道格拉斯找到了答案:“中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环保指标,政府所辖区域内的企业受到严格监管。”道格拉斯认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出台一系列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有序展开。
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在中国深入人心,也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取得生动、具体的实践成果。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防波堤上,天然珊瑚大量生长,各种鱼类在珊瑚边觅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不少成果,受到国际人士的广泛赞誉。
B. 日本导演竹内亮通过纪录片《再会长江》,表达了对中国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和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当中的肯定。
C. 瓦莱丽•希基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的“合龙”,创造了绿色奇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典型案例。
D. 中国不断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机遇和动力,所以新能源产业在提高发电效率、发展新型储能以及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 下列对文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和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表明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B. 该理念使中国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也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了力量。
C. 在该理念的影响下,印尼与中方取得了不少合作成果,如中方承建的印尼光伏项目使当地不再依赖传统燃煤发电。
D. 该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绿色项目的实施。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材料第二部分观点的一项(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B.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D.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4. 在原文横线处以整句的形式拟写小标题,每处 20 字以内。
5.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中国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展现的智慧。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中国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国际人士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方面的成就。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国内实践、国际合作和全球贡献三部分,案例丰富,如长江治理、沙漠防护带等,既有具体数据,也有生动细节。语言风格兼具官方表述与人文关怀,引用多位外国专家评价,增强了说服力。
(二)阅读Ⅱ(共 4 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彩笔
陈春成
叶书华是我们县的作家。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散文只在地方刊物上发表过,所谓名不出闾里。他是我爸的老友,我和他儿子是初中同学。
大学寒假时,我偶然读到他的一篇描写在乡村一株柿子树下观看晚霞的散文。那些字句安宁、疏朗,如冬日的树林。他的文笔真是好极了,能看出对文字的温情和赤诚。从此我很爱看他的散文,得知他有个博客后,常追着看。后来他突然不写了。我身在异乡,自然不知原因。
今年九月,我整理电脑浏览器收藏夹时,瞥见他的博客,躺在那里好多年了,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