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6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 122 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中国”两字。
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 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 ”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 ”。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
西汉前期,狭义的“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一方面,“中国”就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另一方面,在汉朝内部,“中国”的定义还不一致,如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地民众已经认同中国,但此前已经设置郡县内的民众还不将这些地方当作中国。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自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由于在英文中,中国和陶瓷都是同一个词汇(china),因此,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字中,“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
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历史中,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都与丝绸有关,而与陶瓷无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甚至还不知道中国的存在。当时他们知道在很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当时被称为“塞里斯国”(seres)。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两字目前最早是在青铜器“何尊”底部的铭文中发现的,这篇 122 字的铭文中有“宅兹中国”一句。
B. “中”原本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用于召集部众的特殊的大旗,“国”则是在中原各地形成的人口集中的都邑和聚邑。
C. “中国”最初用来称呼商朝的首都殷,到了周朝成为周天子所在的首都的专名,直到春秋时代才发展到专指国家。
D. 自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一直以“中国”作为国号的代名词;而西方对中国的称呼则有变化,如“塞里斯国”“支那”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禹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中的“万国”一词,表明当时具有一定规模的“都邑和聚邑”已经有很多了。
B. 《史记》中“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与汉宣帝时萧望之提出的“使于中国不为外臣”中的“中国”表意的侧重点相同。
C. 西汉前期,先前已设置的郡县内的民众不把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作中国,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受“中国”就是汉朝代名词的定义。
D. “中国”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历朝历代政治影响,而西方对中国的称呼,则与贸易往来等经济因素相关。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到了 17 世纪,英语中才有了“chinaware”这个指称“中国瓷器”的专用词。
B. 公元前 2 世纪以前,秦国之名达于印度,印度的“支那”梵名可能始于此。
C. 由于日本称中国“支那”语带轻蔑,中国也曾有人把日本 Japan 音译为“假扮”。
D.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china”和“昌南”读音相似,欧洲人就用“china”来代称瓷器。
4. 针对“‘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这一观点,材料二是从哪些角度批驳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5. 《史记》有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若要考证“赤县神州”的来龙去脉,你可以从材料一、二中得到哪些关于研究方法的启示?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和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这一概念的起源与演变。材料一以考古和历史文献为依据,梳理了“中国”从商周到汉朝的语义变迁,揭示了其从都城专称到国家代名词的过程。材料二则聚焦于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驳斥了“中国”源于“陶瓷”的观点,强调其与丝绸的关联。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展现了“中国”概念的多维解读。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直到春秋时代才发展到专指国家”错误,原文有“进入春秋时代……‘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春秋时代中国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国都。
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 年的春末,我随师傅到了一个女孩家,一个中年妇女说她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几乎和家里断了来往。三年前,婆婆病重,想见她。来找她时,只剩外甥女独自在家。找了她三年,如今也不抱什么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