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10字。

  江西省赣州市二十五校重点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共同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为什么是由秦人完成这一历史转折的?他们怎样创造出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程度各不相同”,其中“以秦国最为全面和彻底”,这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对这样的看法,赞同者颇多。但是考察秦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以发现其中也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
  我们注意到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是秦国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当的重要因素。秦国在技术层次多方面的优先胜出,与秦文化重视实用的传统风格有关。《史记》记载,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的说法也体现了秦高层集团特别重视“用”的态度。尽管秦文化中的实用原则对功用的极端追求有其弊病,但在统一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却有着明显的效用。
  与秦“功用”文化相反,其他诸侯国文化则具有“迂大而闳辩”的风格。秦人在统一战争中,似乎显示出对这种风格渐趋容忍的趋势。秦“博士”制度的设定,很可能参考了齐国文化举措,显现出对其他诸侯国文化擅长“谈说”“闳辩”倾向的某种迁就和接受的立场。
  秦人对其他诸侯国“礼义德行”之学的排斥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就已有“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政治举措。对其他诸侯国政治道德主题“礼义德行”等持坚定的否定态度,这应当是商鞅变法时代秦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这种情况在秦向东进取的历程中,特别是到了韩非时代有所变化。《韩非子•有度》明确指出,“廉”“忠”“仁”“义”是为“臣”者应当坚持的原则。
  很显然,此时秦的政治道德导向发生了变化。秦始皇时作为政治公告的《会稽刻石》有“咸化廉清”之语,“廉”在这里成为社会改造目标和行政管理目标。通过对以“廉”为标本的秦政治道德导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在统一进程中对其他诸侯国传统政治文化有逐步接受的转变的过程。与此同理的还有祭祀礼仪的变化,秦人传统的神祀重心在西和雍,然而“秦并天下”,灭掉最后一个对手之后,秦始皇东巡,对齐人的祠祀中心一一礼敬,而封禅泰山之举,亦是秦对其他诸侯国信仰世界充满敬意的表态。
  战国时期,以“蛮夷”一语称谓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情况较为普遍。楚王、燕王以及秦末南方政治领袖赵佗均曾自称“蛮夷”。秦在通行政治语言中亦称“义渠”为“蛮夷”。但是,在统一进程临近完成以及统一之后的正式政治文告中,似已不再使用“蛮夷”等语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除了周青臣颂词中有言“放逐蛮夷”,未见有“蛮夷”二字。秦始皇、秦二世在巡行刻石等正式场合中,亦均不言“蛮夷”。这与战国以来秦政治生活中“蛮夷”语汇屡见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可以说,秦政治文化中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在此时已出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进程中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秦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因。
  首先从秦非子受封于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诸侯国,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经历了37代君王、600多年的励精图治,几乎每个历史阶段都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秦人知道这些成绩的不易,所以秦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和平这对矛盾存在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其次就是秦文化对外来文化一向采取包容的态度,从秦穆公开始就注重引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否认了社会制度的改革最为全面和彻底是秦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认为文化因素才是其重要的推动原因。
  B.“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表明秦始皇并没有焚毁所有的书,而是从实用的原则进行了筛选,这对其统一战争有着明显的效用。
  C.秦国从秦穆公开始注重吸收外来文化,到秦昭王时,秦文化已经和东方六国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充分,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根基。
  D.在法家思想“富国强兵,依法治国”基础上形成的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在统一战争中,对各诸侯国文化“迂大而闳辩”的风格似乎表现出某种迁就和接受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B.秦人对各诸侯国的“礼义德行”之学有一个接纳过程,从最初的否定态度到后来的逐步接受,这样的变化对秦的统一进程是有利的。
  C.秦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统一进程临近完成以及统一之后的正式政治文告中,似已不再用“蛮夷”称呼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D.秦国“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铲平了社会的不公,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利,激发了百姓的生产力,这是秦国改革最为彻底的有力佐证。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秦文化具有包容性观点的一项是(    )
  A.秦始皇让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编撰《吕氏春秋》,兼采各家学说。
  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规范经济活动。
  C.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
  D.秦始皇“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吸纳各国礼仪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说明秦文化主要的特征。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见李庄
  沈念
  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在大自然的声音中突然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屏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沓沓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