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420字。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5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诗五律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仅第三联对仗,其他部分均是散句,宋人将其命名为“蜂腰格”。蜂腰格在五律初步定型后逐渐增多,在盛唐五律中属于有代表性的变格,中唐以后的作品中虽然也时有这种形式,但在艺术特征上不似盛唐时期突出。此类作品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对典型五律中二联对仗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意义层次乃至艺术风格相对于典型五律的变化。
  从体裁属性上看,盛唐的蜂腰格是五律的变格,而非齐梁体的孑遗或未成形的五律。盛唐蜂腰格的律诗属性比较稳定。一方面,大多数作品在声律上具有典型五律的习惯性特征;另一方面,蜂腰格在第三联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对仗,前两联的散句结构在第三联的位置得到“收束”,对仗上稳住了律诗的整齐性。而盛唐蜂腰格的变格性质又可以从诗歌史中察见。在齐梁陈隋时期,五言诗存在中间部分对仗的趋势,而前四句用散句的写法与此不同,仅偶有所见。初唐五律的蜂腰格数量稍有增加,但依旧有限。盛唐的五律中,蜂腰格的创作明显增多,并且五言诗的创作越丰富的诗人,其作品中的蜂腰格的数量越多。
  从体式特征上看,盛唐蜂腰格最突出的是前半用散句,部分作品有特殊的声律形式,这样的特征与五古有重要关联。有的作品直接用汉魏诗歌的情景营造、情感抒发方式,或用汉乐府的复沓顶针、自问自答等作法,前半部分与五古风格基本一致。有的蜂腰格效仿五古中常见的主客体呈现法,在前四句中用“我”“汝”“尔”“君”等人称代词,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率直的感染力。还有的蜂腰格借鉴了五古抒情的整体性和浓厚性,往往起法“陡峭”,有一种情感骤然而出的艺术冲击力。
  与之相伴随的是声律的多样变化。例如,王维的《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颔联“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对句是“平平仄平平”,含有特殊句式。这样的单句或联式与表意的自然不拘有关,往往是诗人创作时“以意为主”的反映。
  盛唐蜂腰格基于特殊的体式,在表意功能上有不同于典型五律的特征。
  首先,蜂腰格相对于中二联对仗的五律有减缓意义节奏的特点。中二联对仗的五律往往只用首联铺垫,从对仗的颔联开始就存在层次的跃动转接,但蜂腰格可以有更长的铺叙。举孟浩然的《闲园怀苏子》为例。此诗前四句是逐渐深入的铺垫,与典型五律的作法明显不同。(直观对照见表格)
  孟浩然《闲园怀苏子》与同主题五律的作法对比表
  孟浩然《闲园怀苏子》的意义结构 同主题五律的常见意义结构
  林园虽少事,幽独自多违 向夕开帘坐,庭阴落影微
  向夕开帘坐,庭阴落影微 鸟过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鸟过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林园虽少事,幽独自多违
  感念同怀子,京华去不归 感念同怀子,京华去不归
  孟浩然选首诗将铺叙减缓、延长,中间没有明显的承转之感,而是一联接一联推进。表右所拟的常见结构存在一种起承转合的章法,意义的跨度更大。孟诗减缓节奏的表达方式可以看作对五律表意结构的探索,同时又契合了诗作本身幽独的意境。盛唐的蜂腰格有不少具有孟诗所示的减缓叙述节奏的特征,反映出诗人对律体诗联间意义跨度的灵活认识。
  其次,蜂腰格还具有一种减弱形式感、突出情思的艺术效果。蜂腰格前半部分较为集中的散句不受偶对形式的限制,甚至还有声律的变化,能够自由地叙述或抒情。
  在这一点上,盛唐不同诗人的作品各有具体的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杜甫。杜甫的蜂腰格长于“提
  1.下列关于“蜂腰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蜂腰格是典型五律的变格,仅第三联对仗,其他部分为散句,在体裁属性上与齐梁体存在区别。
  B.盛唐蜂腰格的律诗属性较稳定,多数作品的声律具有典型五律的特征,颈联对仗稳住了律诗的整齐性。
  C.蜂腰格作品在初唐时数量就明显增多,诗人在五言诗创作上越丰富,其蜂腰格作品数量也越多。
  D.蜂腰格作品具有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对典型五律体式的改变,更体现在意义层次上和艺术风格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蜂腰格能减缓意义节奏,是因为其不用首联铺垫,从第三联才开始有层次的跃动转接。
  B.杜甫的蜂腰格作品之所以能实现形式感弱化,关键在于其对五古语言的直接运用。
  C.蜂腰格前半部分散句虽不受偶对形式限制,但会阻碍情思以直接、率真的方式抒发。
  D.偷春格容易形成“偶+散”为一层而通篇双层的结构,而蜂腰格开头多是连续散叙。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蜂腰格,再阐述其在各时期发展及特征,最后总结其在唐诗中的地位。
  B.作者运用对比论证,将蜂腰格与典型五律、偷春格五律、五古进行对比,突出蜂腰格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价值。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蜂腰格是唐诗五律中最具创新性和艺术价值的变格形式,全文围绕此论点展开论述。
  D.文中以孟浩然、杜甫等人的诗歌为例,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相结合的方式,论证蜂腰格的艺术效果。
  4.结合材料,概括盛唐蜂腰格作品传情达意的方法。(4分)
  5.下面表格右列例举了将王维《山居秋暝》改动后的蜂腰格五律。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改动的思路和改后的艺术效果。(6分)
  典型五律 蜂腰格五律
  王维《山居秋瞑》 王维《山居秋暝》(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秋意晚来稠。
  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渔舟动莲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孙应忘返,此处足淹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月梅花
  乔叶
  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不过,每每想起,明月就免不了要惊异。竟然过去那么久了,竟然。可一想起来,总觉得是刚刚发生,如同在昨天。
  那时候,一年里头有好几个大假。除了暑假和寒假,还有麦假和秋假。麦假自然是为了收麦子,秋假自然是为了收玉米。
  但是,小明月很不喜欢这两个假。一个缘由是得干活儿,另一个缘由是因为表姐梅花,梅花这时候必定会来杨庄。
  梅花是二姨的女儿。二姨头两胎都是儿子,一直期盼能有个女儿。等到终于有了梅花,喜得跟什么似的。梅花是冬天生的。二姨说梦见了梅花盛开,可香呢。
  对梅花,明月从来不叫姐姐。只大了一岁,她觉得梅花不太像个姐姐。可梅花却叫她妹妹。
  看着梅花被前呼后拥地带到地里干活儿,明月心里很是有些不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