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400字。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2025年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23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考古发现证实,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遗址均已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形成具有极强礼仪性的中轴线规划格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都城的规模不断扩展,功能日益丰富,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加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元至元四年(1267)至明永乐三年(1405),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与基本形态。明永乐四年(1406)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北京城形成“凸”字形城郭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现存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和城市管理设施均始建于这一时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1911年,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得以保持和延续,清乾隆年间对北京城规划格局的调整与完善,进一步丰富与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强化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钟鼓楼宏伟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由此向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其间,万宁桥跨越玉河水系之上,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
  再向南进入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祭祀建筑则以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分布于轴线两侧。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井然、壮丽的城市景观。景山为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观赏节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天安门是明清两朝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今天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地。
  南段由正阳门经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永定门,两侧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建筑——天坛和先农坛。正阳门城楼与箭楼雄伟壮阔,向南沿居中道路遗存可直抵永定门。南部则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活动的核心区域,两组祭祀建筑场地空间而广植树木,森然的古柏与掩映其间的宏大祭祀建筑营造了自然、神秘的景观形态。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近年3处代表性道路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中轴线南段道路的历史演变。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城市格局的基本构成,是都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首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具有自身的演变逻辑和独特的发展轨道,具有“首都”建筑与“中轴线”建筑叠加的特殊功能。立足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构成的丰富、表现形态的多样,着眼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的生成性、功能性与展示性,要以中观视角建构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体系,以功能分析深化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研究,以跨界意识拓展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应用空间。
  我们应当用变化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轴线的古今及未来的价值,借中轴线文化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宫城制度,并在后续朝代中不断演进。
  B.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至今仍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C.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重要载体,其考古发掘揭示了中轴线南段道路自古至今的完整历史演变。
  D.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是城市格局的基本构成,还是首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国家都城规模扩展和功能丰富的过程。
  B. 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构成了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区域,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
  C. 北京中轴线的建筑文化价值构成丰富,表现形态多样,具有生成性、功能性与展示性三大特点。
  D. 在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和评估时,应只重视其动态变化,而忽略其静态特征。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景观传记”内涵的一项是(3分)
  A. 强调北京中轴线的静态美,突出其作为城市基准线的统领性作用。
  B. 注重北京中轴线景观遗产的原始特征,而往往会忽略其后继发展。
  C. 采集多元叙事史料,跨学科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历史和价值特征。
  D. 强调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独立性,不关注其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
  4. 文中提出了哪些保护和评估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的方法?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4分)
  5.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
  苏三皮
  风从南边吹来,从南海吹来,从西太平洋吹来,呼呼地,夹带着暴躁、不耐烦的气息。
  渔夫不慌不忙地把小船的缆绳牢牢地缠在木桩上,风来了,渔夫得及时地把小船摇回岸边。风会使坏,会掀翻小船。小船是渔夫吃饭的家什,不能被风给掀翻了。这样的情形也不是没有过。有一回,渔夫就大意了。风来时,渔夫并没有当回事,没有及时把小船摇回岸边,渔夫和他的小船便被风掀翻在大海里。所幸的是,经过一阵子扑腾,渔夫游回了岸边。渔夫的水性很好。但是,小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小船永远留在了大海深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