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80字。

  浙江省S9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赋的感染力主要源于其蕴含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包含个人的痛苦、惆怅以及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危机感,后者更为重要。
  B.屈原时代的楚国实力强大,虽与秦交战有失利,但未到灭亡边缘,他作品中呈现的大难临头之感是其对现实的预感。
  C.屈原遭诬陷、放逐却仍心系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对自己事业、理想的正义性缺乏足够的信心。
  D.两则材料都围绕屈原及《离骚》展开,材料一侧重于思想情感分析,材料二则侧重于文本结构解读。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离骚》结构和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全诗由正文前后两部分和尾声“《乱》曰”构成,前半部分主要写“离”,后半部分主要写“骚”。
  B.前半部分诗人描绘政治乱象,抒发人生忧愁,充满失望、孤独等负面情绪,感情基调是“骚”,即“忧愁幽思”。
  C.后半部分诗人为摆脱忧愁“上下求索”,“求帝”“求女”成功使他实现了“美政”理想,但最终因思念故土无法离开。
  D.“《乱》曰”部分总结全诗,“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明诗人彻底摆脱了所有痛苦,找到了真正的“离骚”出路。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南宋朱熹《楚辞集注》:“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C.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结合材料二,分析《离骚》中诗人“欲‘离骚’而‘骚’难‘离’”的原因。
  5.两则材料都涉及屈原作品中的忧患感,请结合材料分析它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