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54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伦理与规范,同时也获取了社会大众的普遍信赖。在许多人眼中,“新闻”几乎一度成了“事实”的同义代名词。尽管作为读者,我们不可能像记者一般,亲自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去验证报道的真实性,但我们基于对新闻媒体专业水准和伦理操守的信赖,很少会去怀疑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
  然而,在信赖的另一面,“假新闻”的阴影却也一直如影随形,不断干扰、磨蚀着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赖,滋长着怀疑主义的情绪。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伴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快速裂变式发展,假新闻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它不仅出现在种种小道消息和网络谣言上,也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有时,是媒体的编辑不幸“中招”,不慎成了并无根据的网络谣言的“传声筒”;也有些时候,是一些媒体在新闻操作中为了追求时效或传播效果,让尊重事实的原则后退到了“二线”,制造出了假新闻,还有些时候,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作出了“截然相反”的报道,互相指责对方信源有假,以至于人们不知该信哪一边。“假新闻”的出现,沉重打击了公众对新闻的信赖,也让不少人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辨别新闻的真假。对于这种现象,有人总结称:我们正在走进一个“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真假越来越难以判断,以至于我们甚至很难指出那些虚假的东西是假的,而只能称其为一种“另类真相”。
  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比于“后真相时代”与“另类真相”这种带有悲观色彩的无奈表述,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更加积极的办法去分辨信息的真假。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新闻事件都具备全知的“上帝视角”,却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真假消息的基本辨别力,在最大程度上排除虚假信息对舆论环境的干扰,同时避免“怀疑一切”的阴谋论式思维趁虚而入,并对报道误差和新闻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更加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在鱼龙混杂、“人人都有喇叭”的舆论环境里,准确地以理性的标准识别出哪些声音更有价值,更加可信,哪些声音又存在问题,应当质疑。而认识到“音量的大小不等于可信的程度”,是培养个人媒介素养的第一步。谣言不会因为重复一千遍而成为真理,也不会因为从拥有权威和名望的个人或单位嘴里说出来而成为真理。唯有理性和逻辑的工具,才能让我们辨别出什么样的声音更接近真相。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论是新闻机构还是作为阅听人的我们,都不可能对绝对意义上的事实有100%的把握,而只能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靠近事实,分辨出相对的可信与不可信。唯有对这些基础观念有清楚的认知,排除头脑中此前已经存在的先验性的偏见,方能踏上建立媒介素养能力的正途。
  (摘编自《理性和逻辑:对抗“后真相时代”的武器》)
  材料二:
  判断信息的真假,向来都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命题。然而,媒介素养的价值,却远远不止教会我们如何判断一则具体信息的真假,更在于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媒介,使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靠近真理的工具。
  在传播学泰斗麦克卢汉的定义中,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个看似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声筒”指媒体的编辑将并无根据的网络谣言直接发布在媒体上,没有自己的调查和判断。
  B.“另类真相”指在“后真相时代”那些我们知道是假的却难以证明其假的所谓“真相”。
  C.“人人都有喇叭”指在媒介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人人都有发布信息、发表观点的机会和途径。
  D.“信息茧房”是指由低质、单一乃至欺骗性的信息构成的资讯氛围,它将绝大多数人困在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我们信赖新闻媒体专业水准和伦理操守,所以很少会去怀疑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
  B.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发展,导致假新闻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也让媒体人丧失了原本应有的伦理操守。
  C.“假新闻”的频繁出现,让普通百姓不知道该如何辨别新闻的真假,甚至无法再对新闻产生信赖。
  D.媒介素养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会我们更好地运用媒介工具,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判断信息的真假。
  3.下列选项不符合以上两则材料对“媒介素养”论断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不是在拒绝媒介,而是在拒绝媒介成为主宰我们思想的工具。
  B.当谎言已经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却还在忙着穿鞋。
  C.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分辨真伪的能力是人类生活的必备能力。
  D.新闻不是真相的镜子,而是对已发生事件的选择性报道。
  4.两则材料都围绕“提高媒介素养”展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陷入由低质乃至欺骗性的资讯织就的“信息茧房”?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骑桶者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