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70字。

  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在其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历来崇尚大胆创造,体现创新精神,但并非所有的创新追求都值得肯定和提倡,比如有的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新奇怪异,以至于迷失了根本的文学方向和本体性意义。这就要求文学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更加注重“守正创新”,坚守文学的本质性价值追求。
  有学者认为,文学写作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行动”。前者体现为一种文本写作过程,后者意味着要创造思想意义和作用于社会生活。法国作家萨特说过,文学虽然是自由的写作,但是应当介入生活,起到干预现实的作用。这些都在强调文学写作的独特意义。其实从宽泛理解而言,无论何种写作行为都会有某种意义,但需要着重提出来讨论的是文学的本体性意义,这跟人们对文学特性及其价值功能的理解有关,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追求。人们对文学本体特性及其意义价值的认识,大致形成了两大文学观念系统。
  一种是语言艺术本体观念,认为文学的本质特性是语言艺术。按照这种文学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本身就具有形式美学或艺术美意义。另一种可统称为人文精神本体观念,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是人学”,即文学以艺术审美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蕴含丰富的审美意味与人文精神,引人向善向美和引领时代风尚。从历史观点来看,文学表现人文精神是不断演变的。古典人文主义重视表现理性精神,看到文学艺术可以寓教于乐、净化人心,可以经国济世、美善教化、陶冶性情,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现代人文主义重视社会变革和人的自由解放,张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所有的时代都一样,文学不可能仅仅是艺术,同时存在着比艺术的要求更崇高的利益。”这就启示我们,把文学作为艺术来对待和重视其艺术性并不错,然而归根到底文学不只是艺术形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真善美价值,这是更值得重视的。
  当今时代引人关注的还有现代科技引入文学所带来的创新创造,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介入文络文学、多媒介文学等不断创新发展,这当然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不过它可能给文学生产的速度、数量、文本容量以及艺术新鲜感等带来新突破,却未必能相应带来审美意义增值和文学品质提升。
  近来,美学界针对“无人美学”问题进行讨论,批评一些文艺审美现象丧失“人的美学”本性和缺少人文关怀,严重背离了美学本体精神。文学界也针对文学中的“情义危机”现象展开讨论。我们真切期待坚守“文学是人学”的根本立场,自觉把“坚持追求真善美”作为文学的永恒价值导向,自觉把“有益于世道人心”作为文学的发展旨归,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学“正道”。
  (摘编自赖大仁《有益于世道人心是文学的“正道”》)
  材料二:
  文学是一种二维的存在。文学除了是个人的,它还是社会的,文学家在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影响社会。优秀的文学,从个人独特的体验出发,超越个体,成为面对社会的思想者与发言者。文学是关乎世道人心的,它的每个表达,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受众。这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品质,改变不了。
  文学属于社会的道理,本来很明白,但这些年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文学的本质性价值追求方
  向不一致的现象。
  B.从宽泛的角度来说,只要是写作行为就会有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体现的不一定是文学
  的本体性意义。
  C.文学是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应仅限于此,我们更应注重其所承载的真善美价值,这一
  点毋庸置疑。
  D.在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中,要想造就一代新型中国人,文学引导世道人心的变革是其唯一
  可行的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文学本体性意义的认识,人们有语言艺术本体和人文精神本体两种观念,这使得人们对
  文学特性及其价值功能理解不同。
  B.不可否认,现代科技对文学生产有积极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增值
  和文学品质上的提升或许无能为力。
  C.文学的二维体现在个人性和社会性两个层面,它们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创作
  者会通过个性表达影响受众。
  D.当下社会,人们之间的隔膜感加深,情感焦虑,这是我们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关注“文
  学的公共性”缺失问题的原因之一。
  3.下列说法中,没有体现材料二所说的“文学的公共性”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杨献平的《生死故乡》呈现了“太行山南麓”乡域的全部历史、现实、风俗、人心,以及人性,
  尤其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各色乡民的迥然而又奇异的命运等内容。
  B.杨晓升的《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将遭受意外伤害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命运这一早已潜存却
  尚未被普遍认识和重视的重大人生、社会问题展现在人们面前。
  C.格非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透视时代巨变面临的多种问题,解读时代精
  神疼痛的症结,以深邃、多元、立体的叙述保证意义的储留。
  D.马识途的《夜谭十记》和《夜谭续记》每讲一个故事就会变换一个叙述者,变换一种视角,故
  事里的腔调带上了不同叙述人的性情性格、语音语调等。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阐释加点的“行动”和“更崇高的利益”在文中的含义。(4分)
  5.同是讨论文学与世道人心的关系,两则材料有许多观点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旗谱[注](节选)梁 斌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对贾老师说:“我想告假,回家去看看。”
  贾老师坐在办公桌前缄默着,抬起头来问:“他已经走了?”
  江涛说:“唔!”看样子,贾老师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江涛知道运涛常到这里来接头。因为心急,他也没深问,就回家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