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2570字。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 (79 分)
(一) 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戏剧欣赏是一种群体活动,这是它跟文学欣赏的重要区别之一。观众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剧场的整合功能会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接近。爱看京剧的人, 对戏曲程式和中国历史文化一定有较多了解,话剧观众则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坏人,观众总希望他劣迹败露,得到惩处;好人则苦尽甘来,终得善报。各种团圆戏的产生,实在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但这种接近有一定限度,每个观众的人生背景终归是无法抹杀的。戏剧欣赏跟文学欣赏一样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观众不仅选择剧目,而且选择戏的看点。
每个观众都是带着自己的期待入场看戏的。有时候是心灵的抚慰,有时是情感的宣泄, 有时是智慧的启迪,有时不过是对某个演员的偏爱而已。在购票之前,通过广告、评论、 传闻等渠道,观众对剧目多少都有些了解。几乎每出戏都包含着文学、表演、舞美、音乐等多种艺术成分,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场,哪一方面都能成为吸引观众的看点。以京剧传统戏《红娘》为例,主人公红娘,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成为那些乐于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成人之美者的代称。这个戏是荀(慧生)派代表剧目,梅兰芳也排演过,但编排有详有略,唱腔身段也有很大差别。荀的风格娇媚俏皮,玲珑活泼;梅的表演妥帖自然,层次分明。有些老戏迷看过梅派《红娘》,还要看荀派的戏,为什么?有新意焉。新意何在? 首先是演技和风格情调,编剧倒在其次。如果他们看的戏是荀派嫡传孙毓敏演的,到“听琴引”“佳期颂”“棋盘舞”的精彩关头,他们一定会称绝叫好,满意而归。如果演得跟梅派差不多,或者竟成四不像,他们就会失望,就会“抽签”走人。因为剧情早就了然于心,多少都无所谓了。而青年人看这出戏,多不在乎由谁来演,他们还没修炼到那种层次, 能够仔细品味演员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的技术含量和意蕴差别。他们感兴趣的是剧情和人物,所以编剧就显得重要。让这两种人坐在一起,看同一出戏,感受能一样吗?
这就是观众的个体差异。它使观众在看戏时,把注意力和兴奋点投向不同方向,得到不同的欣赏效果。《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1943 年首演,轰动了整个战时首都重庆。有人认为,抗战期间演这种爱情戏,意义不大。周恩来看过后,认为这是一出鼓舞人心的好戏,不但几次到场予以支持,而且提出过很好的修改意见。然而,有一天,一个国民党大官也来看戏,自己“对号入座”,认为作家在骂他, 遂下令禁演。其实,这个戏的主题是探讨人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只在开头结尾处, 借两个叫花子的口,对有钱人表示了一点怨怼。它是人生批判,而不是社会批判。显然, 这个特殊观众把戏给看歪了。
见仁见智给戏剧欣赏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经常被误解,二是众口难调,总有一部分观众不满意。戏散了以后,你会听到观众的各种议论,有的说好,有的说坏,即使同一段情节或同一个人物,意见也很难统一。特别是一些具有多义性的现代主义剧目,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如法国作家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从 1953 年首演以来,曾经在几十个国家上演过无数场,观众多得不计其数。但四个剧中人从何而来,去向何方?戈多是谁? 他在哪里?为什么总说“明天就来”?却一直不露面?作品的立意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 人们发表了无数论文,提出过各种解释,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戏被搬上舞台,只能算是完成了全部创作活动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观众在欣赏和接受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也许只有一场,也许绵延了许多世纪。所以,这个“观众”既可以理解为个别的具体的人,又可以理解为无数个体的集合,抽象的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是有限的,所有观众的感受和理解积聚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戏。
文本二:
戏剧欣赏属于审美活动,审美需要一定的距离,必要的距离可以使人对欣赏对象保持一种超然心态。这种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当代有些实验戏剧, 想方设法把观众卷入演出, 但也只能缩小二者的空间距离, 却无法从心理上彻底消除它。当演员把角色的想法说给观众听的时候,他好像突破了艺术和生活的屏障,但观众的感觉是演员在提醒他们: 这是戏,别当真。结果,反而扩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这说明,观演双方的空间距离可以拉得很近,但心理距离是无法泯灭的。否则观众就无法领略戏剧的美。
戏剧欣赏是观演间的精神交流,就必然有呼应和共鸣。显然,只有那些真正触及观众灵魂的剧目,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当观众看到鲁妈逼着四凤指天发誓,再不和周家人来往的时候, 无论是鲁妈的狠心与决绝, 还是四凤的无助和绝望, 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因为它唤醒了许多平民百姓曾经有过的痛苦经验。
(两篇文本均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与文学欣赏相比,戏剧欣赏具有更强的群体性,剧场的整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性。
B. 京剧观众更关注戏曲程式和历史文化, 而话剧观众更关注现实问题, 这体现了观众的群体差异性。
C. 观众在欣赏某一团圆戏过程中会产生相近的情感,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观众的人生背景不同。
D. 现代主义剧目《等待戈多》的多义性让由该剧引出的各种疑问及相关争论至今没有答案。
2. 下列相关表述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
A. 《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被解读为 “虚伪的表演” 或 “复杂的人性” ,这种分歧体现了戏剧欣赏中“见仁见智”的特点。
B. 《茶馆》中王利发、常四爷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唤醒了许多观众的既有经验,这是一种观演间的精神交流。
C.《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的结局设计,与文中团圆戏的产生“有着不得已的苦衷”的观点相呼应。
D.《秦腔》中蹲在戏台两侧墙根的老一辈秦腔迷和爬到树上、麦秸积上的儿童都沉浸在表演之中,可见心理距离比物理距离更重要。
3. 根据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3分)
4. 同是演出传统戏《红娘》, 梅派与荀派能够在同一时期各领风骚, 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4分)
5. 学校戏剧社排演的《玩偶之家》即将上映,宣传组成员为该剧撰写了一段推荐词。请运用文本中戏剧欣赏的有关理论分析这样写作的原因。(6分)
推荐词:一百年前,一声铿锵有力的关门声响彻欧洲。今天隔着时空的长河回望,娜拉仍然熠熠闪光。或许你正困于无形的“玩偶之家”迷失自我,或许你正在世俗的角色定位中迷茫彷徨,但当大幕拉开,娜拉打破枷锁的坚定,追求自由的勇气定会激起你心中的涟漪。这场演出,不仅是经典重现,更是一面折射多样人生的棱镜,每个观众都能在娜拉的故事里,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觉醒时刻。让我们相约,共赴一场视听的盛宴!
(二) 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树的事 刘江滨
我的老家宅院里有一棵老枣树。树龄多少年了?小时候我问过父亲,父亲说他小的时候院里头就有,估计总得有上百年了吧。而今,父亲已不在人世了,这棵老枣树依然蓬勃蓊郁,每年秋季都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