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750字。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四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诵读《庭中有奇树》
  一、导入新课
  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她是谁?她为何而摘花?她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
  二、作品简介
  1.古典诗歌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附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
  “千古五言之祖。”——王世贞
  “谓之风余,谓之诗母。”——陆时雍
  三、诵读诗歌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ì]/所思。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3.朗读展示
  四、释读诗歌
  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