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380字。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注】
  一个选择了自己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单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大哲人、著名学者、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永恒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取材于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注】此文写于1835年秋天;当时,17岁的马克思和他的同学面临升学和就业。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自己的就业经历,马克思提出了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
  B.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选择职业,并不违背人类的天性。
  C.卓越的诗人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D.仅仅选择为自身完美而工作的人感受不到乐趣。
  2.材料二第4段结尾运用了例证法,下列对所举例子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证明马克思是位在很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科学家。
  B.能表明马克思对科学在历史上所起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C.能证明马克思密切关注能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科学发现。
  D.能表明马克思首先是参加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家。
  3.下列对马克思的评价,能被材料三第1段直接证明的一项是(3分)
  A.有所建树               B.终身革命
  C.满腔热情               D.坚韧不拔
  4.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历史功绩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所居地位高尚而能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B.能为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感到衷心喜悦。
  C.通过宣传革命思想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
  D.在饱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生存危机。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从写作、科学和革命等角度概括马克思的事迹和品格。(5分)
  马克思的事迹和品格
  角度 事迹 品格
  写作 写作表达对青年选择职业看法的文章。 ①
  写作影响后世的《资本论》。 追求真理,严谨求实
  科学 ② 深入研究,善于发现
  革命 通过多种方式参加革命斗争。 ③
  和战友们创办报纸,引导工人开展革命。 ④
  ⑤ 永不屈服,勇敢无畏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与王介甫书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1】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2】而益【3】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